这种趋势在1992年之后变得加速起来,那些善于利用和占有政府资源的乡镇企业迅速壮大,并以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完成了产权的清晰化,十多年后,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便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公司之。鲁冠球巧妙地适应和运用了宏观形势,同时努力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精益求精。他不仅狠抓产品质量,还在改进设备上狠下工夫。他将厂里的设备折旧制度,由十五年逐渐改为五年,折旧率改为20,将税后利润的80用于更新设备,并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高精尖的机床,先后投入设备的资金达1500万美元。这样从制度管理、质量意识和设备上三管齐下,狠抓质量,使&ldo;钱潮牌&rdo;万向节质量不断提高,企业于199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被列为全国大型企业,还被评选为中国百家知名企业第四十三位,乡镇企业第一位。由于管理上、质量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通过严格的检查、验收,机械工业部把杭州万向节厂列为全国三家万向节的定点生产厂之一。从此,&ldo;钱潮牌&rdo;万向节占领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
但鲁冠球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他说:&ldo;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口袋里的钱。&rdo;他到处搜集国外万向节的市场信息,寻找一切机会,让&ldo;钱潮牌&rdo;万向节在外国人面前露面,广交会、泰国评选会,大的小的交易会都参加,200套、300套等小批量都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鲁冠球和全厂职工憋着一口气,齐心协力开发出六十多个新品种,凭自己的实力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前西德、香港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经过多方努力,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1997年,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终于叩开了通用公司之门,为其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乡村革命自人始
中国江南乡村,比之内陆地区的某些贫困山区,在对教育的态度上,一向还有着某种更加贴近的姿态。在鲁冠球的家乡‐‐从前的萧绍平原上,有着许多的清寒农家,他们的门楣上往往写着&ldo;耕读人家&rdo;,也就是一边读书一边种地的家庭,这几乎就是一种历史传统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的发起人,有不少就是那些萧绍平原上的耕读人家的子弟。所以,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对于文化人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当地说要一个知识分子,不说初中生,不说高中生,开口就是大学生。
对鲁冠球而言,大学生在当时,自然还是一种奢望。鲁冠球自己是尚未毕业的初中生,所以他最早的定在了高中生身上。鲁冠球曾在宁围中学公开招收高中生为员工,这是鲁冠球的第一次对知识的大规模需求,招收的过程也是建立在相当严格的规范上的。
关于这一点,也许鲁家的亲戚们还会有说法。在当时几百名报考的高中生之中,有一名十九岁的姑娘,他是鲁冠球的外甥女,那一年刚刚高中毕业,差了二分,没能上入厂的杠子线。娘舅因此而上了门。按照中国人向有的习惯,娘舅是最高级别的亲戚,是要高度重视的上辈。
因此娘舅上门来求情,是很不容易拒绝的。娘舅说:阿球,看在老祖宗的分儿上,你就把我们家的这个女孩子收下来吧。
鲁冠球也说:娘舅,看在老祖宗的分儿上,你就不要让我把她这一次就收下来吧。
这样,鲁冠球就在人们眼里成了一个六亲不认的家伙。
中国乡村的习俗中还有一种传统,就是对本乡本村人的强烈的地方主义态度。鲁冠球在宁围中学招员工,并没规定非得招本乡的学生不可。外乡的高中生如果学习优秀,鲁冠球是绝不会把他们拒之门外的。结果,本乡有三个学生考试作弊,被鲁冠球坚决地拒之门外,而外乡有着不少的高中生却在实力的较量中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万向节厂。
本乡本土的一些个老少爷们,这一下子可就不满意了,他们嚷嚷地说:办乡镇企业,本来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安置本地的多余劳动力,怎么肥水流了外田,让别人到我们这块地盘上来唱歌呢。
鲁冠球不会再接受这种小农意识下的传统压力了。况且他也是乡村中那种属于牌子亮出的人,别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只要他以为是对的,他就做得出来。他知道,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渐进的乡村革命。打破小生产者的狭隘目光,改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都得从这一步步开始走呢。
◆不拘一格引人才
1984年初,鲁冠球对社会公开招募人才,他的决心是要不惜血本地引进人才,开发智力。那一年的头九个月,工厂就拿出了十五万元用于智力开发。关于人才的来路,他们也大致定了几个类型。一是争取分配到大学生;二是向专家、教授发出聘请书,组织厂外的&ldo;顾问团&rdo;;三是在本厂、本乡或越出县界招收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请高等院校代培。
鲁冠球对这些人才的尊重是很实在的,他知道,知识分子要面子又清寒,你要光给他讲大道理你便是在堵他们的嘴了。而实际上他们如果能到万向来,很大程度是冲着万向能够给他们的那份报酬,对他们来说,这份物质上的报酬是十分精神的,是对他们价值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肯定。
因此,鲁冠球在对引进人才的工程上,还有那么几个字,叫做&ldo;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do;。
引进的一流人才,工资一律向上浮动一级;奖金大大高于当时的平均数值;户口一律进萧山县城;技术上可自行负责,大胆拍板,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鲁冠球由此而较为顺利地进入了人才的良性循环。
当时的鲁冠球,看中了一位名叫张金沥的工程师。
老家在慈溪的老张早年毕业于杭州水电学校,然后去了遥远的东三省。在那里,经历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不会省略的劫难。然后,又在以后的岁月中从底层做起,完成了一种再被认识的过程。只是当一个人终于被人承认的时候,有时也往往是一个人心已经凉了的时候。
初到东北的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此时两鬓斑白,已到知天命的岁月了。他开始想念起他的遥远的南方了。而他的年老的父亲,也在故乡盼望着他们的游子的归来了。
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鲁冠球一听说有这么一个人才,真正可以用大喜过望的心情来形容。一封长信寄出,北方和南方就此成了一条热线。张金沥到底还是不放心,专门来了一趟万向节厂,又到各个车间去转了一下,感觉还真不错,这才坐下来和鲁冠球恳谈。
鲁冠球给了老张最优厚的待遇,出任厂里的副厂长;一家四口户口都进入萧山市;房子由他自行挑选一套,工资保证比他在第一汽车厂时高出一倍。
从长春大城市的大厂,到萧山这个小城市的小厂(比起一汽厂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的万向节厂还是一个小厂),毕竟是一种巨大的生活上的转变。老张一咬牙,请调报告打了上去。正是因了鲁冠球的人才理论,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是人才,才显示出人才的价值。一汽厂的领导们突然发现了老张这个埋在土里的珍宝,顿时便头脑清晰地决定分一个大套房子给老张。然而此时的老张去意已定,怕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