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只因当时已经快弹尽粮绝、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了。
陈举人是农户出身,几乎是集全族之力供出来的寒门士子,在中举之前一直是颇贫困的。中举后,有乡绅富商攀交情,生活才算改善。
但毕竟发家晚,两三年的时间除了购置一些田产、宅子,也没攒下多少家底。
后来仓皇出逃,携带的银两、粮食、家当也没多少。一路上用的用、被抢的抢、丢的丢,落户时又花了一笔,最后确实称得上一穷二白。
而他们落户后没多久就要过冬了。不买地建房、不存粮、不置衣,肯定熬过不这个冬天。
于是,只得卖书。
作为陈举人的儿子,陈贵山兄弟三个自然也是读过书的,只是天赋都一般。
陈举人中举那一年是前朝最后一次科举,之后就因为南方战乱全面停考。因此,陈贵山三兄弟连县试都没下场过,自然都不算走上科举之道。
他们或许知道陈举人留给他们的书很重要,但却未参透这一忠告的深远意义。倒是经历过蝗灾、战乱、逃荒后,最急切的是眼前的生死。
“我爹让留下那些书,贵在传承。他将自己的中举作为陈家改换门庭的开端,留下那些书,本是为了让后代越读越厚、越攒越多的,谁知却被我们釜底抽薪,生生厄断了家学源头。陈家在短暂的兴盛之后,又被打回原形。”
这是陈贵山在年过古稀后发出的感慨,当时他已四世同堂。
回顾一生,自己天资不够、因缘不够,后又被生活所迫,没有科举的机遇;儿子们也没赶上好时候,只粗略的认了认字,连上学堂的机会都没有;孙辈时家里条件好转,但也只能集全家之力,最多供一两人读书。
他亲自为小孙子开了蒙,送他上学堂,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但小孙子下场两次,县试均落榜。
那时,他想起了被他卖掉的那些书,才渐渐参透他爹的忠告中隐藏的含义。
只是为时已晚,世界上并无后悔药。即使有后悔药,走投无路的他依然会卖书求生。
当然,陈贵山当时也没把书都卖光,他留下了三百千。
这是他爹给他们三兄弟开蒙时用的书。留下这三本,既是留个念想,也是想着留作后代识字之用。
陈家三兄弟没能延续陈举人之志改换门庭,在落户丰柏村后又当回地地道道的农户。
三兄弟安定后就此分家,各自拿着卖书分得的钱和一本启蒙书建设起自己的小家。
其中老二陈贵河分得了一本《千字文》,他带着一起从祖地逃荒而来的妻子孟氏和四岁的大儿子陈鸣科建房买田,步入新生活。
孟氏还很快有了身孕,只是在逃荒路上饱经风霜的身子没能多承受一次孕育之苦,孟氏为陈贵河生下二儿子陈鸣进后当即就撒手人寰了。
陈贵河一个大男人,自己带着五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二儿子显然无法过活,他很快娶进了填房李氏。
李氏是中周县本地人,她所在的李家村距丰柏村要有二十里地。他们家穷,女孩多,嫁闺女像卖闺女一样,只为收聘礼钱攒起来好给家里的男丁娶媳妇。
李氏是个厉害人。表面上是个顶慈善的继母,实际上心里顶偏心她后来给陈贵河生的三个儿子。
吕氏嫁到陈家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副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