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打开箱子,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心里不禁一惊,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送礼的人已经消失于夜色之中。赵匡胤发现银子下面藏着一封信,打开信,里面写了几个字:若得将军协助,他日我南唐若重振声威,必与将军共享天下!
赵匡胤心想:我要的难道就是这点钱吗?我拼死拼活的建功立业,还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还不就是为了少受点鸟气,还不就是为了富贵与权力?但如果真收了这八千两白银,我的路会不会就此堵住?倘若,我背叛柴荣投靠南唐,南唐重视我自不必说;若我助南唐恢复声威之后,南唐会不会以为我能背叛周朝,也就可以背叛他们?
权衡之下,赵匡胤决定上缴国库。
次日,赵匡胤拿着清单对柴荣说:&ldo;陛下,南唐李煜派人送重金,欲收买微臣。微臣不敢迟疑,急忙将银两上交到国库之中,这是清单,请陛下过目!&rdo;
柴荣接过清单,看了一眼,笑道:&ldo;赵将军不愧是我周朝的大忠臣,面对诱惑,丝毫没有动心!好!&rdo;柴荣起身,对跪在地上的赵匡胤说道:&ldo;赵爱卿接旨!&rdo;
赵匡胤磕了一个头,等待着柴荣的圣旨。
柴荣笑了一笑,说:&ldo;朕特此封赵爱卿为忠武军节度使,负责整顿禁军,即日起,立刻上任!&rdo;
赵匡胤大喜,急忙回道:&ldo;微臣叩谢圣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rdo;
李府。
李然在家中让厨子烧了一桌子好菜,准备给大哥庆功。李然趁着厨子烧菜的功夫,拿着请帖去陈尚书家中亲自拜访,并邀请其父女二人一起赴宴。另外,还邀请了朝中的一些比较要好的大臣。
不久之后,李府的酒宴已经烧好。赵匡胤和陈尚书一家一起进门,几人一番寒暄之后,便开始入座。
李然让下人将所有来宾的酒全部倒满,起身说道:&ldo;今日,乃我大哥大喜之日!我大哥为国家血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今日,更是拒绝南唐的诱惑,将南唐送来的银两全部上缴国库,如此觉悟,难能可贵!陛下还升我大哥作为忠武军节度使!来,大家一起敬我大哥一碗!&rdo;
赵匡胤笑嘻嘻的看着李然,心道:今晚对我倒是个机会!正好可以结交一些大臣,相信以后也是很有用处的!
赵匡胤看了李然一眼,起身笑道:&ldo;诸位听我说!李大人乃我结义兄弟,若无我兄弟的鼎力相助,我怎可能有今天的赫赫战功和眼下之成就?来,这碗,我要敬我的兄弟!&rdo;
李然知道大哥今天高兴,虽然自己酒量有限,但也不能扫了大哥的兴致。李然笑了一下,把酒碗一端,便一口干了!
陈尚书的女儿在一旁被李然和赵匡胤的兄弟情义感动,但是碍于封建礼教的约束,却不敢私自说话,只能在一旁拽一下父亲的衣袖。陈尚书当然知道女儿是什么意思,但这种场合说定亲的事情,总是显得有点不那么合适。陈尚书想了想去,给了女儿一个白眼,硬是把女儿的想法给压了下去。
酒宴很快结束,朝中的大臣都被李府的下人送了回去。李然亲自送赵匡胤回到了赵府,与赵匡义等人自是寒暄一番。此话不讲。
后周的军队原本纪律涣散,但经过赵匡胤的训练,不但纪律性有了显著提高,就连作战能力也是大幅度上升,这对后周的国防事业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在这期间,赵匡胤结交了很多高级将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ldo;赵氏义社&rdo;十兄弟,这十兄弟是: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刘守忠、刘庆义、王政忠、李继勋、韩重?、刘延让。
这些将领之所以追随赵匡胤,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赵匡胤是柴荣的红人,何况赵匡胤身边还有一个李然!再者说,谁不想升官发财?他们都在赵匡胤手下当差,都想得到赵匡胤的提拔,就算不想得到提拔,也不想让赵匡胤在背后说他们坏话,所以巴结是必须的。
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在赵匡胤结交了这么多的将领之后,李重进便派人就向柴荣打小报告了,而且还绘声绘色的说:&ldo;陛下,大事不好了!赵匡胤现在开始结党了!看来是要有行动了!这事您可不能不管啊!&rdo;
李重进的手下打完小报告,以为柴荣会火冒三丈,或者当即对赵匡胤进行处罚,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柴荣火冒三丈的怒骂道:&ldo;哼!你这话是何意图?你这是挑拨离间!你还嫌朕不够乱吗?你给朕记住!若以后再胡乱猜疑,朕一定诛你九族!滚!&rdo;
柴荣的话犹如当头一棒,李重进的手下接着就唯唯诺诺的离开了。柴荣心里何尝不明白,将领之间结党营私会出事,实力强大了也会出事,但为什么却充耳不闻呢?因为在柴荣的心里,还有两个人,一直犹如毒刺一样,在威胁着柴荣的权力,这两个人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也是赵匡胤发展势力,柴荣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他要用赵匡胤的势力来维持平衡!
第九章点检做天子 [本章字数:3148 最新更新时间:2011-12-1811:00:440]
----------------------------------------------------
赵匡胤的心里不是没有产生过当皇帝的想法,但由于手里的实力不够,所以才一直忍气吞声。李然知道赵匡胤以后是要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可既然李然决定留在这里,与赵匡胤的关系打好了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李然还是积极的为赵匡胤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