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
&ldo;古代的至人,借路于仁,寄宿于义,以邀游于绝对自由自在的无限虚空,食在马虎简略即可得到收成的田间,立在不损己益人自满自足的园圃上。绝对地自由自在,就是无为;马虎简略,就容易养活;不损己益人,故无所出。古时把这称为采取真意以邀游。
&ldo;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他们操纵权力则胆战心惊,丧失权力则悲伤不已,而对上述危害都不能引为鉴戒,为夺取其所求而不肯休止,这是在经受自然之诛杀。
&ldo;憎恶、慈爱、剥夺、赐给、谏止、教诲、使之得生、处死,这八项是规正人的手段,只有能遵循天道变化而无所滞碍的人能正确运用它。
&ldo;所以说自己正,方能正人正物。内心以为不对的,心灵就不会对它开放。&rdo;
孔子听完,深沉地体味着,而后答:
&ldo;然。&rdo;
第廿三章孔子四访73孔子悟道
过了一日,孔子又来问:
&ldo;今日安闲无事,请问您至道是什么?&rdo;
我畅然地说:&ldo;你要进行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清洗干净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智慧。
&ldo;道是深远莫测,难以言说的呀!我将为你讲说其大概轮廓‐‐
&ldo;凡昭明显著之物都生于暗昧浑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精气从道生出,形体生于精气,而万物以形体相生。
&ldo;所以具有九窍之生物都是胎生,具有八窍之生物都是卵生。它来的时候没有形迹,它去的时候不见边际,没有固定的通道和居处,广大无际而四通八达。
&ldo;顺应于它,就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用心不疲劳,应接外物不执滞成法而与时变通。天得不到它不会高,地得不到它不会广,日月得不到它不能运行,万物得不到它不能昌盛,这就是道呀!&rdo;
我端起了一只茶杯,见孔子专注的神色,一直随我右手指划移的方向游动,就继续说:
&ldo;况且,博学之人不一定真知,善辩之人不一定有智慧,圣人是断弃这些的。如那想增加也无法增加,想减少也不能减少之道,是圣人之所信守的。&rdo;
我又饮了一口茶,犹入其境地赞叹:
&ldo;渊深啊,它就像大海,高大巍峨啊,它在终而复始地运行,运用计量万物而不穷竭,然而君子遵行之道,岂能自外于它啊!万物都前往资取,它也不匾乏,这就是道啊!&rdo;
孔子坐在草垫上,高额大脸一动不动地在默听‐‐
&ldo;国中有这样的人,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住在天地之间,只是暂且把他称作人,他将要返回他的本根去。从本始观察,所谓生,不过是气之聚集而已。虽然有长寿和夭折,相差又有多少呢!只是片刻之间的一种说法,怎么能够以它来确定尧和桀的是非呀?
&ldo;瓜果各有其条理,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也可以排成伦序的。圣人遭遇此类事不逃避,过去了也不留恋。调和顺应这一切,便是德;无心偶合于这一切,便是道。帝王兴起之道理即在于此。
&ldo;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像骏马驰过缝隙一样短暂,忽然之间而已。
&ldo;生长兴起,无不发生出来;变化消逝,无不趋于消亡。已经变化生出,又变化而死去,生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之死而伤悲,解开自然弓袋,毁坏天然的剑囊,纷坛宛转,魂魄将归去,身体也随之消亡;这就是最大的复归呀!
&ldo;从没有形体达到有形体,又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不是将至于大道之人所从事的,这是众人所共同议论的。
&ldo;那些达于道之人不议论,议论之人则未至于道。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能相遇,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能闻知的,闻听不如闭塞,这就叫最大获得。&rdo;
孔子神然起来,双目微闭,嘴里像在念诵着什么,有些忘情。
我不再言语,端坐着一动不动。
如此过了许久,孔子才睁开两眼,略微抬头对视于我。
我微微一笑,确实不想再说什么了。
可能是想起了现实境遇,孔子似乎很郁闷地问‐‐
&ldo;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知其中故事,以此求见七十二位君主,向他们讲述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之治绩,而没有为一位君主所取用。
&ldo;太困难了!不知是人难于说服,还是大道难于阐明?&rdo;
我说:&ldo;幸运啊!你没有碰到治世之君主!说到六经,那是先王留下的陈迹,岂是治绩背后之道啊!
&ldo;现在你所说的,如同是足迹。足迹,是由鞋子踩出来的,而足迹岂能当作鞋啊!&rdo;
我举例:
&ldo;一对白鶂相互对视,眼睛一动不动的盯视而受孕生子。虫,雄的在上风鸣叫,雌的在下风应和而受孕生子。同类生物雌雄相互感应,故能受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