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唐父皇 > 第453章 魏国历代君主3(第2页)

第453章 魏国历代君主3(第2页)

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一段君臣间简洁的寒暄,实际上就已经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国方略与其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吴起的话里,描述了夏、商两代衰败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吴起接下来的日子是不会好过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让政治上虚腐的田文为相。

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田文只是出身显贵罢了,认为有着显贵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扬名立万,就可以号召群雄,遗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统的春秋时已经成为了历史。

田文自己也承认,在带领三军、鼓阵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训万民、充实府库、变易习俗方面,都不如吴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为他出身显贵。吴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号召天下人。然而这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不成文规定竟然最终成了魏国的国策。

吴起、公孙鞅、范雎……等贤才最终离开魏国无不是如此。折叠同盟瓦解就在三晋同盟称雄于世时,联盟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魏国与韩国携手在中原大大方方进行着扩张战争,一致拒绝赵国插手中原事务。这是在魏文侯时代就立下的国策,按说武侯照办也只是萧规曹随。

在三家分晋后,韩赵魏彻底分庭,各自称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吧!没过几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亲的战略路线走本没有错。然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战果也越来越丰厚。

小的战役,韩魏联合,或是魏国一家出面;大的战役三晋联手,往往得到实惠的都是魏国、韩国,赵国总是占不到便宜。赵国人郁闷的给魏国人打了几十年长工,终于不干了。

赵烈侯在位时期,利用公仲连实行变法,国力为之一振。这时候的赵国也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对魏国便有所不满,羽翼渐丰后,甚至不惜与魏人剑拔弩张。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标志着赵国也要参与中原争霸。

魏国人意识到了赵国人对魏国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可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度,或者干脆说没有父亲那样的高瞻远瞩。魏武侯心想既然赵国要翻脸,他就奉陪到底。没想过舍弃自己一部分利益去争取赵国再度成为坚定的盟友。他更没有想过赵国背叛后,三晋就要窝里斗了。

他想到的是什么时候从赵国人手上再赚一把。终于他瞅着了个机会。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同时。公子朝不满,率领亲兵,欲与赵成侯血拼,争夺君位。魏武侯派遣军队协助公子朝为乱,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赵胜战败,魏武侯的阴谋没能得逞。更让魏武侯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魏国与赵国关系破裂的。

三晋联盟走到了尽头。赵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走出魏国的阴影,他们要自行发展。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带领着原来的故国臣民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这虽然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却也直接削弱了魏国对赵国的控制力。魏赵火并已是时间问题。

四面树敌

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在晋国的怀抱中孕育时,由于封地与秦国接壤,双方就经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当时的令狐文子魏颗打败秦军,生俘秦将杜回。此后秦魏两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时,魏氏如同吃了兴奋剂,实力急剧膨胀,三晋屡次攻打秦国。

特别是名将吴起上任后,秦国人吃尽了苦头。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对吴起逐渐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下,吴起恐为所图,另谋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国人终于有了一些喘气的机会。

秦国在秦惠公死后,幼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一名连)。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连年幼,夺位自立,是为秦简公。

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然而睿智的师隰不会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绝了武侯的好意。

师隰颇有大志,绝不甘心作魏国人的傀儡,况秦、魏还是世仇。终于前385年,师隰潜入秦国,秦国贵族发动政变,废秦出公,迎立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即位后,没有丝毫意愿要报答魏国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学习魏国人,将魏国的政治体制用于建设秦国。

短短的几年间,秦国摆脱了被魏国人穷追猛打的尴尬窘境,潜心质变。一股封建改革的热潮正在关中大地散播。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与晋国势同水火。在六卿治晋的漫长岁月里,晋国的六卿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改革,开发郡县制度。

等到三家灭智氏后,三晋求同存异,很快就将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这时,人们才发现饱受内乱之祸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当三晋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楚国时,楚国输得一败涂地。在魏文侯的领导下,三晋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据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连向三晋求和,都必须找秦国、齐国等国家出面从中调和。

这真是时过境迁,没想到,曾经能与晋国争霸的强国如今是这么不堪一击。楚悼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期望着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却难以觅得。这时候,魏武侯把吴起介绍给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吴起,立刻以国政委托于吴起,恐吴起号令不行,直接封吴起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晋国的正卿,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吴起得到了楚悼王国士一样的礼遇,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魏国与楚国间的距离拉近了。齐国: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是权臣陈和所立,只是田(陈)氏家族在齐国获得利益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陈和看着时机逐渐成熟了,便想像三晋一样,照葫芦画瓢。可田(陈)氏毕竟不及魏氏、赵氏煊赫,去周王室讨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陈和于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礼,说好话,请求魏武侯帮忙处理齐国君权问题。魏武侯心想:如果帮陈和讨封,田(陈)和必然亲于魏国,甚至操控齐国朝政,何乐而不为呢?

公元前386年,在魏武侯的争取下,陈和被封为陈(田)侯。由于是建在齐国的土地上,故史书又称为齐侯。田齐立国,与吕氏齐侯同时存在。陈氏占有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君只留有可怜的小面积封地。

直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逝世,田齐诸侯以吕氏无嗣为理由,彻底拿掉旧齐的最后一片疆土。魏武侯本想着借此机会控制齐国朝政,可陈和岂是等闲之辈?一个新兴的齐国成立了,充满了活力。

就在32年后的公元前354年,齐军围魏救赵,击碎了魏国图谋统一三晋的梦想。45年后的公元前341年,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衰败的,田(陈)和的孙子——齐威王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结者。

霸业迷茫:

经历了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人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只认为这很棘手,并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来临。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

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战争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