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 > 苏联心理学中以СЛ鲁宾斯坦观点为中心的意识问题(第1页)

苏联心理学中以СЛ鲁宾斯坦观点为中心的意识问题(第1页)

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意识现象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www.Pinwenba.com与此相应,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意识理论也是一个处于非常重要地位的根本理论。心理学中其他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都是和意识心理学理论联系着的。比如,心理和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关系,心理的实践意义如何,心理和物质的人脑关系怎样,心理的发生发展问题,心理的结构问题等,这些都是任何心理学派必然要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些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就和对人的意识的如何理解直接联系着。

同时,人的意识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的所有问题当中,意识问题大概要算是一个探索起来最为困难的问题。多数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都喜欢选择比较局部性的问题,比如某种感知现象、识记过程,作为自己探索的课题。这样局部性的研究材料,对于理解人的意识现象可以有一定帮助。但是,只是依据这样一些局部性的事实,是不足以揭露人的意识的本质特点的。为着理解人的意识现象,还必须进行专门的综合性研究。迄今为止,心理学中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是进行得非常少的。关于它的具体科学知识,人们掌握得还很不够,在意识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地方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验事实材料。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人的意识现象,必须依据先进的哲学思想。不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就根本不可能正确解决意识心理学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意识心理学理论就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直成为由各种唯心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所长期盘踞、并进行着激烈争论的领域,一直成为各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从中吸取论据并据以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歪曲、捏造的领域。

内省心理学继承了笛卡尔、洛克所遗留下来的关于意识的内省概念。在冯特和铁钦纳看来,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构成意识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意识的这些要素是纯内部的东西,只能通过主体自己的内省来认识,其他人是无法接触到的。在内省心理学中,人只是被看作一个经验者,而不是行动者。这样,内省心理学就使人的意识孤立起来,完全割断了它和外界、人的行为的关系。

作为一种反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出来反对传统的内省心理学。它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应当是意识,而是行为。所谓感知、思维,都不过是某种刺激—反应的行为而已。内省也不是心理学的方法。由于从心理学中排除了意识,行为主义心理学就从另一个方面割断了意识和行为的联系。内省心理学是研究没有行为的意识,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是去研究没有意识的行为。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实质上也是接受传统的对意识的内省理解的,它承认意识是一种只能通过内省、而不能客观认识的东西,只不过反对把这种纯内部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的对象而已。

19世纪中在对感觉、记忆等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心理学是偏于唯智主义的。其中认识因素占着中心地位,至于情绪、需要、动机等则是被忽视的。它简单地抛开认识活动所据以展开的情绪背景,只是利用所谓“纯粹思想”的过程和产物来分析人的意识。从而,和人的行为动力紧密联系着的需要、动机等问题,就被它完全抹杀了。在它看来,人的意识不过是思想、观念等认识因素进行活动的场所而已。

作为对传统心理学中的这种唯智倾向的反动,出现了唯情主义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唯情主义心理学的最极端代表。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除了意识,还有“无意识”存在。这种“无意识”是由被压抑的欲望、本能等组成的,它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根本的作用。至于意识,只不过是这种“无意识”的服从者而已。由于强调了人的心理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因素,弗洛伊德就接触到了人的行为的动力问题。但是,他把人的行为动力只是归结为一些低级的、生物的、“无意识”的东西,完全抹杀了本来在人身上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的高级的、社会性的因素,比如道德因素的作用。

所有上述这些对人的意识的理解,都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们实质上都是不同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思潮的反映,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潮的范畴。因而,它们也就都不能正确解决人的意识问题。

苏联的意识心理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心理学界进行过反对心理学中对人的意识的唯心理解和机械唯物理解的斗争,提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上理解人的意识问题的任务〔1〕。几十年来,他们对意识心理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特别是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一定资料,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就使苏联的意识心理学理论走上了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分析、概括苏联心理学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心理学理论建设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起苏联的意识心理学理论,第一个应当提出的是С·Л·鲁宾斯坦的工作。对于从理论上探索人的意识问题,鲁宾斯坦做过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在自己的三本主要著作中,试图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分析人的意识现象,从而指出它的本质特点,确定它在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些著作中,鲁宾斯坦还分析了意识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2;3;4〕。

在苏联心理学家研究意识发生问题的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是Н·Н·拉德吉娜-科特斯的著作〔5;6〕和А·Н·列昂捷夫的《心理发展问题》〔7〕。此外,在一些主要是哲学性的著作中,也接触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它们不完全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问题的。

关于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苏联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广泛讨论。此外,随着神经生理学领域的新材料的出现,特别是网状结构机能的发现,近年来,人们对意识的机能定位问题、皮层和皮下结构在意识现象中的机能作用问题的兴趣,比过去增加了。

在苏联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意识问题和“无意识”问题,是研究得比较少的。П·Р·查马塔在《苏联心理科学》第二卷的一篇论文里,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苏联关于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材料〔8〕。关于“无意识”问题的研究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在Ф·В·巴辛的论文〔9;10;11〕中。在巴辛的文章里,特别指出了乌兹纳杰学派的定势理论对理解“无意识”问题的意义。

Е·В·肖洛霍娃在1961年出版了《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意识问题》,在这本书里,她企图比较全面地概括苏联关于意识问题的理论〔12〕。

以上所谈的是苏联心理学中关于意识问题的大致轮廓。从这个大致轮廓可以看出来,它所涉及的问题是很广泛的,是多方面的,在本文中,并不企图全面地涉及所有这些问题。我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只是,围绕着鲁宾斯坦的意识观点,从意识和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的角度来概括、分析苏联意识心理学中的有关材料。从这样一种角度出发,我把苏联心理学中的有关材料分别归纳为以下三个问题,在后面依次阐述:一、意识和人的认识、体验、活动的关系问题;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问题;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开始具体阐述所归纳出来的这三个问题之前,为着下一步叙述问题方便起见,需要预先概要地谈谈苏联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定义问题。

人的意识问题是一个处于不同学科结合点上的问题。很多学科,比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要涉及意识这个概念,都要对它进行研究。由于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指出来的一点是,意识这个概念,在哲学和心理学上的用法是有区别的。在哲学中,意识是一个和物质相对立的概念,含义非常广泛,和一般的观念、精神、心理是同义语。心理学中应用这个概念,则是比较狭义的。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意识。当然人的意识是在社会意识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的个体意识时,必须考虑到对它发生有力影响的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本身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它只是心理的一个部分、一种形式、一个发展阶段。在本文中我们所分析的,就只是这种心理学含义上的意识问题。

在苏联心理学中,通常都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论点,把心理定义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个定义对于意识来说也是适用的,因为意识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同时,对于意识来说,这个定义又是不够的,因为意识并不等同于心理,它另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在苏联的一些涉及意识问题的心理学著作中,各人给意识下的定义繁简有所不同,但实质上彼此并无矛盾之处,大家都是一致的,只是各人所举出、所强调的具体方面有时有所不同而已。在所有这些意识的定义当中,规定得比较详细、具体的是肖洛霍娃和В·М·卡干诺夫在《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报告中为意识所下的定义,随后,他们并对所提出的意识定义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这篇报告中,他们把意识定义为一种“高级的、跟言语联系着的、人所特有的脑的机能,这种机能在于概括地反映现实并调节以这种反映为基础的人的有目的方向的活动”〔13,99页〕。

他们给意识下的这个定义是以苏联心理学界公认的一般的心理的定义为基础的。它指出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意识也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与此同时,它也指出了意识不同于一般心理现象的独特之处。

人意识到某一对象的时候,永远是要把由这一对象所得到的直接印象跟社会地形成的、在词中固定下来的概括联系起来。因而,意识就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它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在意识活动中,永远必须有言语参加。而进行心理反映的时候,就不一定要必然如此。人的意识不只是反映现实,而且还可以调节活动以反作用于现实。人的活动之所以具有目的方向性、人之所以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周围生活条件,就是由于意识对活动的这种调节作用。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形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具有新质的、高级的水平。这种水平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达到的。随着劳动活动和言语的产生,并在它们的影响下,人脑的反映活动就产生了和动物的反映活动有本质不同的新质。

说到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这就涉及了动物有无意识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苏联学术界是存在着争论的。但是实际分析起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很大成度上是由于争论双方对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认为动物有意识的人,往往都是按照哲学上的广义用法来应用意识这个概念,把意识和心理完全等同起来,取消这两者的区别,从而就认为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在苏联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的著作中,一般都否认动物有意识。他们认为,动物有心理,但是即使在类人猿身上所发生的最高的心理反映形式,也不能说是意识的反映。意识性,这只是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

一、关于意识和人的认识、体验、活动的关系问题意识在心理学上的一些基本特点,直接地表现在它和认识、体验、活动的相互关系之中。通过对这种相互关系的分析,意识的构成、意识的功能或作用、意识在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的地位等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解答。

在苏联的心理学家当中,从这样一种角度来探讨意识问题的,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是鲁宾斯坦。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过分析,并且通过这种分析,提出了对探讨意识心理学问题颇有意义的一些观点〔2;3;4〕。肖洛霍娃和卡干诺夫在自己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著作〔13〕中,基本上是遵循着、阐述了鲁宾斯坦所提出的理论观点。

鲁宾斯坦认为,传统的唯心主义心理学的最主要缺陷是使人的意识孤立化。在这种心理学中,人的意识成了一种孤立的、自我封闭起来的东西。它和外界现实的联系,和人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被切断了的。

鲁宾斯坦反对传统心理学中对人的意识的这种理解。他所提出来的关于意识问题的一些基本论点,就是围绕着反驳对意识的唯心理解、克服其根本缺陷这样一个总的目的而展开来的。

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苏联意识心理学中,特别是鲁宾斯坦关于意识和认识、体验、活动的关系问题的一些主要论点。

1.意识——人对现实的认识

在鲁宾斯坦的意识理论中,有一个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论点,这就是:“意识实际上就是主体意识到客观现实。意识就是关于在它以外的某种东西、关于跟认识的主体相对立的客体的知识。在意识到的过程中,客体是以主体的生活和活动为中介的”〔4,153页〕。这个论点在他的关于意识的理论体系中占着根本的、出发点的地位。甚至说这实质上就是他自己给意识规定的定义也未尝不可。

鲁宾斯坦企图通过他的这个“意识就是意识到,就是知识”(сознаниекакосознаниеикакзнание)的论点,从意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方面来论证意识的非封闭性质,从而克服传统心理学中使意识孤立化的缺陷。他认为,意识永远是面向客观现实的,永远是一定对象的意识。就是在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心理的意识中,意识的这种对象性质也依然存在。这样,他就把人的意识和客观现实从根本上联系了起来。因为,既然意识到客观现实,就是关于现实中客体的知识,那么很显然,意识和客观现实就不是彼此割断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意识就不是什么自我封闭起来的东西,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了。

在这里,鲁宾斯坦也指出了,意识到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反映,而是要通过主体的因素,以主体的因素为中介。

除此之外,这个“意识就是意识到,就是知识”的论点,也着重表明了人的意识和认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照鲁宾斯坦看来,根据对心理的反射理解,作为心理现象的意识,首先和主要地应当是一种过程。自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意识看作某种过程的形成物。而作为形成物的意识,也就是在认识周围现实过程中所形成、并且起着作用的知识。这种作为形成物的意识,是在人意识到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它在产生了之后,立即又加入到人随后的意识到客观现实的过程中,成为它的手段。因为,人总是先要具有一定的有关的知识,才能意识到某种对象。实际上,作为形成物的意识,也是包括在、存在于人的意识到现实对象的过程之中的。因而,鲁宾斯坦就提出,心理学首先和主要地就应当是从过程中来研究人的意识。

不论是作为过程,还是作为形成物,意识都和人的知识紧密联系着。意识是人对现实的反映,在这种反映当中,知识占着核心地位。鲁宾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多次地谈到过这个思想。比如,“意识是人在意识到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词而客观化了的知识的系统或总合”〔4,155页〕。“意识的核心……是社会积累下来的、在词中客观化了的知识”〔3,275页〕。

任何一种过程都有它的开始。意识既然是人意识到现实对象的过程,那它也就必然有自己的开始。那么,人意识到现实对象的过程是怎样开始、出现的呢?

鲁宾斯坦的意识理论是像下面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意识和主体关于客体的知识紧密联系着,意识随着知识的存在而存在。当主体产生了关于某一客体的知识的时候,他也就产生了意识。可见,意识的存在,永远要以主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在主体和客观世界之间出现了一定关系,要以主体对客体的一定认识关系为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关系,意识也就无从存在了。实际上,人意识到某一对象的机制,就可以归结为,人把自己作为主体和这一对象区分开来、对立起来,把这个对象放在客观事物的联系系统之中去感知、观察,从而揭露、认识到这一客体的意义。根据意识和知识的这种联系,他认为,意识的产生是从主体和客观现实、和客体之间出现了这种认识关系的时候开始的。他的这个论点,在他的意识理论体系中,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重要论点。

照鲁宾斯坦看来,具体标志着主体和客观现实、和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出现的,是他所谓的“本来意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映像”的出现或形成。1这种本来意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映像,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是对象的客观内容借以在主体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成物。随着这种映像的出现或形成,人的意识也就产生了。人的有些心理现象只是作为信号而起机能作用,它们还没有形成对象的映像,因而就不属于意识的领域,而是属于“无意识”的领域。映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质,它和相应的词联系着,并在词中客观化。因而,借助于这种映像,对象就可以出现在包括在词里的意义联系、知识系统中。而当人通过这些意义联系、知识系统认识了这一对象的时候,也就是意识到它了〔3,220、272-273、276-277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