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咸阳被夺取之后,诸侯之中,倒是并没有人选择真的占据咸阳,而是主要全部都将目标放在了其余的位置,项羽占据了陇西以及北地,当然项羽真正的目的是觊觎上了北地十余万秦军,这些秦军没有粮草,迟早是要崩溃的,只要招揽的方式得当,这些优质的兵源很有可能为自己所用,
魏王魏豹则是占据了河东,上党,鲁川,以及内史关口等部分区域,算是实力进展最快的了,别看从地域上来说,这几个地方加起来还没有一个陇西大,但是实际上人口,富足程度却是远超陇西何止一星半点,再加上从咸阳掠夺的物资,原本因为攻打咸阳损失的士卒得到了补充,而且手中的兵力已经提升到了足足六万的程度,
再加上原本这一次诸侯联军便是以魏王为主,这使得魏王魏豹在名义上也获得了不少的支持,因此投奔于魏王魏豹的人也多出来不少,
同样出兵的赵王申阳这一次就觉得不舒服了,虽然在掠夺咸阳上也获得了不少的好处,但是与之相对的便是占据着河内,邯郸,东郡的赵王申阳感受到了压力,自身的兵力只有三万了,而身边便是实力急速膨胀的魏王魏豹,这对于赵王申阳来说是个极大威胁,
韩王韩成除了原本的颍川,淮阳之外,在撤退的同时也占据了部分南阳郡,代王赵歇则是在恒山,太原之后,已经开始准备染指上郡,
经过那场惊心动魄的咸阳之战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与此战的诸位诸侯们,纷纷以咸阳这座曾经的国都为核心据点,向四周展开了疯狂的扩张和蚕食行动。并且已然初显成效。
并非所有的王侯都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站稳脚跟。比如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以及衡山王吴芮等人,其命运各不相同。有的王侯选择专心致志地发展自身实力,韬光养晦;而有的,则不幸被汹涌澎湃的起义军浪潮所吞没,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毕竟,在秦末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拥有一个正统的名号固然至关重要,但仅仅凭借着这一点虚名便妄想稳坐高位,无疑是痴人说梦。残酷的现实注定会让一些人沦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身处南境的秦王——也就是如今众人所称的高要,却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谋略,成功崛起并成为雄踞南方的第一大诸侯。他麾下兵强马壮,领土广袤,势力范围不断延伸拓展。但对于北方的绝大多数诸侯而言,高要这个名字还稍显陌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南境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天然的劣势,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也较为有限。因此,尽管高要在南方声名远扬,但在北方诸雄眼中,他仍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虽然高要已经将朝廷大军一举击溃,然而对于众多诸侯来说,南境仍旧不过是一群难以驯服、未受礼教开化的野蛮之徒罢了。他们之所以能够战胜朝廷大军,无非就是凭借着地形上的险要优势而已。一旦这些人踏入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便会立刻暴露出其真正实力,届时根本无力与正规军正面对抗。
可事实上呢?如今的南郡早已今非昔比。它不仅成功地彻底占领了巴郡、蜀郡、甄陀、象郡、桂林郡、南海郡、闽中和会稽这八大郡县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能算作七大郡县——毕竟在许多诸侯的眼里,甄陀这个地方压根儿就算不上什么正经地盘。
由于朝廷大军此前的征伐行动,原先归属齐王田都统治的洞庭郡和苍梧郡,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区域已落入他人之手。而这位齐王田都本身所掌握的兵力本就寥寥无几,更别提去与那多达三十万之众的朝廷大军相抗衡了。无奈之下,他为了避免与朝廷大军产生正面冲突,只得忍痛割爱,主动撤离出洞庭郡,并将自己仅有的那些有生力量统统囤积在了苍梧郡的局部地区。
原本是想要坐山观虎斗,等都朝廷大军跟南境军两败俱伤,但是结果却是让现在的田都夜不能寐,朝廷大军被高要击溃,预想之中的两败俱伤并没有出现,现如今却成为了让南境更进一步的资本,相比于其余的诸侯,田都比起任何人都要理解如今的南境到底有多强大,根本不是自己能够抗衡的存在,
现今的高要对于苍梧、洞庭和庐江这三个郡丝毫没有动手的念头。毕竟,他前脚刚将闽中和会稽收入囊中,紧接着又与朝廷大军展开激烈交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新纳入版图的还有巴蜀两郡,如此一来,南境骤然增添了四个郡县。此时此刻,正是需要精心梳理和妥善整合这片广袤地域的时候。高要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明白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的浅显道理。
遥想当年秦始皇迅速统一六国,看似威风八面,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天下局势的动荡不安,这一状况至今仍难以彻底扭转。此外,高要还在辖区内大力推动军队改革,并积极施行一系列新政。在此关键时刻贸然出兵,显然对南境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此刻的高要终于可以安心地待在自己的府邸里,稍作休憩调整了。
另一边,以萧何为主导,协同冯去疾、李斯以及武涉等一干得力干将,开始齐心协力共商南境近七成的政务要事。这些事务中的绝大部分,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都足以做出明智决断。唯有剩下一小部分较为棘手或关键的问题,才会呈交至高要那里等待最后的审阅定夺。
即便如此落到高要的手中的政务每天依旧需要高要花费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去审阅,再加上商业上的事情,每天八九个小时都需要用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