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灵峰宗论值得读吗 > 16 第16集导读(第2页)

16 第16集导读(第2页)

佛陀说,莲花色比丘尼在生命当中第一次跟三宝结缘是怎么回事呢?她是一个戏女,是一个演戏的女孩子。因缘很凑巧,她是演一个比丘尼,她第一次穿上了袈裟。为了把这个戏演好,她很认真地去揣测一个比丘尼的心态,然后穿袈裟,因为穿袈裟的因缘跟这个揣测出家众的心情,哦,第一次跟三宝结缘了。当然什么事情诸法因缘生,佛种从缘起。她后面的生命就慢慢慢慢地遇到有佛法的住世,就不断地栽培善根,一直到迦叶佛正式出家。但是善根是栽培了,烦恼还是粗重,在迦叶佛时代破戒,破戒以后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但是有善根的人毕竟不同,她跟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刺激她的善根,佛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她就得到人身,这个时候善根成熟了,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

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院长海公长老讲一个观念,他说从一个究竟义来说,我们宁可受戒、破戒而堕落,而不要不受戒修善而生天。这句话我们乍听之下有一些疑惑,但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说,虽然这个人破戒了,由罪业的力量到三恶道去了,但是他曾经很认真地发愿,很认真地纳受戒体,他内心当中那个菩提心的善种子你还不能小看他,你没有受过戒的人你还没有资格来批评他的。那么这个人他从来就没有受过戒,他根本就没有栽培一个成佛的因种,他虽然一时地生天,但是他迟早会堕落,在流转当中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迟早堕落,他就很难有得度的因缘。

所以这个地方讲,“五分基成,三身体俱,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就是说,我们也可以讲出一个譬喻,说王子坠地尊超群臣,这个王子他生长在王家,虽然他还什么功德都没有做,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你不要忽略他是一个王种,以后继承王位的是他,而不是宰相。虽然宰相一生为公为众,但是你不是王种,你毕竟不能继承王位。只要这个王子不要中途死亡,不要中途退失道心,他迟早要继承王位的。

就是说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一个佛的因种,所以叫“五分基成,三身体俱,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宝位者,其斯之谓乎。”就是你受了戒以后,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已经规划出一条成佛之道,你往这个大方向在前进,当然这当中你可能还是跌跌撞撞的,但是你大方向已经确认了,是这个意思。这个是讲到戒体的一个功德。

我们回到讲义。这样子我们就能够理解,持戒是菩提心,是出世的戒体,它是一个所有戒法的依止处。从这个自体发动出来,大小乘的律仪是菩提心随顺因缘所表现的作用。我们看第二段:

发出生死心,降伏爱见,是声闻戒体;发上求下化心,自调调他,是大乘戒体;发生佛体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体。既发心已,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即三乘正行也。

蕅益大师就把持戒的体跟用的一个内涵把它详细地说明出来。我们先看“体”。体有三种的自体:

第一个、发出生死心降伏爱见,是声闻戒体。如果你当初在发愿的时候你只是发出离心,你只是愿意断除一切恶,对无量无边的善法、对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好乐,那么这样子是声闻戒体,这个自体的力量是引生你阿罗汉二乘的果位。

第二个、发上求下化心,自调调他,是大乘戒体。这个大乘戒体又包括了修善,也包括了度众生,对于无量无边的善法、对无量无边众生的度化,他这个时候他都具足。

诸位以后受了比丘戒你会发觉,比丘戒对于一个比丘的贪治得很重,他对一个比丘的生活的资具——衣、钵、卧具——有种种的限制,但是这个比丘不学习佛法,在声闻戒它不管制的,但是菩萨戒不是。菩萨戒有人说法,你没有去听,那这个治得很重,因为修善是菩萨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你不但是断恶,你还得修善,所有的善当中智慧是最重要的。说有众生向你请法,你今天菩萨以轻慢心不为众生说法,这个也治得很重,嗔心不说法、嗔心不受悔。所以说大乘的戒体一定是上求下化、自调调他,他具足三聚净戒,他一方面能够上求,一方面下化。

第三个、发生佛体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体。前面的大乘戒体它的心是有所得,这个最上乘戒体它是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怎么生起的呢?他应该是先观照一念的心性。我们刚开始观心,会先观察到我们一念心的差别,从假入空,先看到假相,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恶、有时候起善,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时候从假当中我们把这些善恶的因缘把它拨开来,就看到内在的本来面目——就是清净心: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无量无边的众生的苦恼的境界,还有诸佛万德庄严的境界,从本性上观察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时候你从无差别的体性当中生起了上求下化的心。

所以这个清净心是一个根本,你一定先悟入了清净心,在清净心的观察,佛也不可得、众生也不可得,但是你一动,从清净心里面一动,那就有相了,就有佛的境界、有众生的境界,这个时候就上求下化,但是你基本上那个上求下化是从一念的清净的无分别心所发动的。这样的戒体最圆满,最上乘的戒体,那是直接趋向于佛道,一佛乘。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不管受五戒、八戒、比丘戒乃至于菩萨戒,就是说这个戒法本身产生的力量是不决定的,就看你的发心。

在经典上说,说过去有一个度一切如来出世,这个度一切如来领着弟子去托钵。这个时候大富长者有三个兄弟,三个兄弟就去外面玩,看到佛陀跟弟子们在托钵,起欢喜心。三个兄弟就把身上的宝珠拿出来,供养给佛陀。供养佛陀的时候三个兄弟许下了不同的誓愿,最小的弟弟说我希望我以后我布施的功德就像佛陀右边的那个一样,第二个弟弟认为说,我以后布施的因缘就像佛陀左边的这个人,这个大哥他就发愿,他志向广大,我希望像中间这个佛陀。这三个兄弟同样做一个布施,发下不同的愿力,那么在生命当中就产生了三个结果。后来这个大哥就是变成了释迦牟尼佛,他就做中间。那个过去发愿做左边的就变成了舍利弗尊者,发愿做右边的就是目犍连尊者。

所以古德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就是说每一个法的功德,从一佛乘、从《法华经》开权显实,每个佛、每一个法都有力量引导你成佛,乃至于五戒,只要你发菩提心他就能够成佛,法性量等虚空,法的本质是量等虚空。那么为什么这个法在他的力量产生大、在你产生小——众生发心自小。你的发心不同,使令这个法它表现在你的身口意的力量就不一样。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一下,我们也不能执理废事。

在律上有人问灵芝律师说,说既然道宣律祖他以法华涅槃一佛乘的思想来判定戒体,圆教中的戒体是菩提心,所以中国佛教的传承,不管你受五戒、八戒、菩萨戒,都是发菩提心。那么这有什么差别呢?你受五戒也发菩提心,你受比丘戒也发菩提心,那这两个有没有差别?

灵芝律师说,这两个是体同缘别。从根本的自体来说呢,是相同的,都是成佛的正因,但是因缘不同。就是说你的因缘是持比丘戒,当然这个戒法的力量大,虽然本质是成佛,但是你成佛快;你受五戒那就慢,虽然你也是成佛的因,但是你栽培的力量薄弱。这个因缘有差别,增上的因缘有差别,就差在这个地方,但是你只要发了菩提心,你的本质都是趋向于佛道,这个体是无差别的,所以体同缘别,这个值得我们注意。

那么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这个戒体开出三重的不同,这当中的果位也就不同。

既发心已,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即三乘正行也。

发了心以后,就开始去持戒,怎么持戒呢?“专精护戒,微细无亏”,这个是三乘的正行。三乘的正行当然是戒定慧,但是以戒作基础,所以它是正行。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持戒的态度:“专精护戒,微细无亏”,简单地说就是轻重等持。

这个轻重等持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它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心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轻重等持呢?我们一个人不持微细戒的人,他说我持根本重戒就好,这句话有问题,就是你这个戒有它摄心的功能,你不持微细戒你就容易放逸,你一放逸你根本戒就容易破,他这个地方有问题。

我们看过去的历史,珍珠港事件。二次大战的时候,日本准备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我们知道美国这个国家兵强马壮,尤其太平洋舰队的装备都是非常好的装备,那么等于是在老虎的嘴巴上拔牙,日本虽然有这样的计划,不敢采取行动。后来派了几位将军去访问太平洋的舰队,去试试看。日本的军官到太平洋的舰队,他手上戴白手套,去摸美国的装备,摸那个炮管,一摸都是灰尘,看舰艇上那些士兵晒衣的地方一片凌乱,军官、士兵的衣服一片凌乱。日本人回去以后,没问题,一定可以打败他。果然发动的偷袭事件,一去,日本的飞机都是非常落伍的飞机,把整个美军引以自豪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部摧毁,美国是非常震惊。

为什么日本能以这么少的军力把整个强大的美国这个太平洋舰队全部摧毁,就在这个地方——纪律散漫,关键在这个地方,打仗还不在这个装备。就是我们为什么持戒要微细无缺?就是你这个人你微细戒不持你就容易放逸,关键在这个地方。

过去有些学长跟我谈,他说我们佛学院课程为什么排这么紧密?早上拜佛,拜完佛就是过堂自修。其实这个问题还不在节省时间,因为你这个时间一松,这个关键点一个人容易放逸,这个问题就严重,为什么我们今天刚开始要依止一个僧团、依众靠众?它就是靠一种纪律、规则来运作,问题在这个地方,就是那个根本精神。还不在乎说,当然我们今天有一个课程不让人生空过,不浪费时间,但这个时间还是小事。问题是我们今天要刚开始没有依众靠众,我们人就容易放逸,没有一个生活纪律,人就容易放逸。一个人,你去看看一个人会破戒,不管他初学、他老参,他的第一个征兆就是他一定先放逸,他一定先放逸,然后接着就准备要破戒了。

整个持戒的精神——谨慎莫放逸,就是在这个地方,摄心为戒。虽然真正破戒是四根本,但是其它的遮戒有摄心的功能,它使令你谨慎莫放逸。所以这个地方“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它就是标出一个持戒的精神就是谨慎莫放逸。这个是讲持戒的一个作用,我们看

总结:

持戒不发心,止得世间乐果;发心不持戒,难免三途苦轮。故须本末兼举,始终一致,方能保任解脱,名波罗蜜提木叉;不然有目无足,有足无目,何能速到清凉池哉?

如果我们持戒而不发心,这个“止得世间乐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