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人生
李公麟出生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其家族为舒城大族,家世业儒。父亲李虚一曾任大理寺丞,喜好收藏法书名画,这使得李公麟自幼便深受艺术熏陶。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他自幼知识渊博,不仅好古善鉴,还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
熙宁三年(1070年),李公麟登进士第,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官员,后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和朝奉郎。为官期间,他不攀附权贵,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他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展现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元符三年(1100年),李公麟因手疾退隐家乡龙眠山庄,自号龙眠居士。在龙眠山庄的日子里,他专心于书画艺术,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他的一生,见证了北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文化繁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故里之争
(一)观点分歧
关于李公麟故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舒城和桐城两地。认为李公麟是桐城人的观点,主要依据《宋史?李公麟传》中记载其为“舒州人”,再加上李公麟号龙眠居士,而桐城北面与舒城接界处有座龙眠山,便有人认为李公麟是桐城人。然而,这种观点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宋史》成书于元代,距李公麟离世已过去200多年,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与同代记载相提并论。其次,仅以“舒州人”和号龙眠居士就认定李公麟是桐城人,证据过于单薄。
而认为李公麟是舒城人的观点,有更充分的依据。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明确记载“李公麟字伯时,舒城人”,这一记载距李公麟离世仅百来年,相比《宋史》更为可信。此外,从史料的详实程度来看,只言“舒州人”可以是舒州下辖的怀宁、桐城、宿松、望江、太湖等五县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明确记载“舒城人”则更加具体。
(二)遗迹考证
从与李公麟相关的遗迹分布来看,也能有力地佐证其故里归属舒城。诸多古籍记载,李公麟的墓、归来宅、清心亭、春秋山、洗砚池等遗迹都在舒城。例如,舒城城关的飞霞公园内有李公麟所建的归来阁,舒城西南25里的春秋山上有李公麟读书处。这些遗迹是李公麟在舒城生活过的有力证据。
而桐城虽有龙眠山庄等被认为与李公麟有关的“遗迹”,但这些大多是人为兴建,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相比之下,舒城的遗迹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更高。从史料的详实性来看,舒城作为李公麟故里更具说服力。李公麟的诸多遗迹见证了他在舒城的生活和创作,也为后人研究他的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三、绘画成就
(一)题材广泛
李公麟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华,其绘画题材极为广泛。在人物画方面,他能够从外貌上区别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获、台舆皂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并能分别出地域和种族的具体特点,以及动作表情的各种具体状态。他画的人物,仿佛具有灵魂,每一个细微的神态都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故事。
在鞍马画领域,李公麟更是成就非凡。他对马的热爱近乎痴迷,常常到皇帝的“骐骥院”对着真马写生。他笔下的马,形神皆备,栩栩如生。无论是马的肌肉骨骼结构,还是马的性情神韵,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在画面上。
山水画卷中,李公麟的作品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的神韵,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着山水的宁静与壮美。
花鸟作品同样精彩绝伦。他用灵动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出花鸟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二)白描大师
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在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将白描从以往仅作为粉本的草稿状态,提升为一种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他的白描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之分,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但富有变化。
他的白描技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质感、量感、运动和空间等元素,还能传达出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在他的笔下,线条不再是简单的轮廓勾勒,而是具有了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李公麟的白描风格简洁朴素,黑白明暗、虚实疏密关系对比强烈。他以单纯洗练的线条勾描,不施丹青,却能创造出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他被后世称作“白描大师”,当之无愧。
(三)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