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三人抵达白云观的时候,已经过了辰时,偌大的道观早已是人满为患,形形色色的游人,络绎不绝的接踵而至,游玩参观的游玩,烧香祈福的祈福,可谓是热闹非凡。
而齐瞎子让我们来白云观,是为了找一个名叫刘诚元的人,但丘老道却说不用了,这地他熟的很,说完,他便带着我们一头扎进了道观之中。
走进道观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人潮涌动,但好在有诸葛狄这个体型‘庞大’的家伙,在前面开路,我和丘老道倒是避免了被挤成‘肉饼’的下场。
一路上,丘老道都当是游玩一般,边走还边给我们介绍起周围的景象,他说这白云观是坐北朝南而立,南北长约二百八十米,东西宽约一百六十米,观中建有各种殿堂五十余座。
全观以丘祖殿为中心,沿中轴线分布,大体上可分为四大部分,中路前后依次布列,照壁、牌楼、山门、窝风桥、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四御殿等。
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景物,那便是白云观的照壁,也就是我之前所提到过的风水墙,又称影墙,古称萧墙,是用来防止好运外流,也可挡住门外直冲的煞气。
只见那照壁之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绿琉璃大字,根据丘老道的解释,这四字出自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之手。
其次就是牌楼,为四柱式歇山顶,正面上方匾额题‘洞天福地’四字,而道教所称的‘洞天’,意指山峦合抱,能兼采阴阳二气之地,寓意为道教之徒所居的人间仙境。
而牌楼背面,则是题着‘琼林阆苑’四字,“琼林”是指美玉,“阆苑”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大致意思就是指这里,像是用美玉修成的清静超凡的方外之境。
山门由三券门组成,墙上雕刻着流云仙鹤,以及花卉等图案,中间券门的东侧处,则是雕刻着一只巴掌大小的小猴,老北京人所流传的‘摸猴’,指的就是这个。
进入山门之后,便是一座单孔石桥,传说是因为北方风猛雨少,故此取名‘窝风桥’,寓意风调雨顺、时有和风细雨滋润苍生之意。
接着就是灵官殿,殿内所供之神为王灵官,俗话说的好,‘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由此可见,这位道家护法神的地位。
老律堂在玉皇殿的北面,原为七真殿,殿内供奉全真七子像,丘祖殿则是在老律堂北,处于白云观建筑群的中心位,三清阁和四御殿在中路最北端。
此外中路两侧的配殿,还有钟鼓楼、财神殿、救苦殿、药王殿等,这里,丘老道还特别的跟我提起,说这白云观的钟楼是在西侧,而鼓楼在东侧,与一般寺庙的格局截然相反。
我自然明白,他这多半就是在考我,于是,我二话不说就登上石阶,站在高处眺望白云观全局。
看得出来,这白云观的殿堂建筑层层叠叠,布局紧凑,好似是天地信息的叠加,说白了,这就是一处承接天地能量的盛盘风水格局。
首先,山门之外是一座巨大牌楼,其次有三个山门,同样高大宽阔,气势磅礴,从风水上来讲,大门就是内外空间的主要分隔,也是气口所在,是生气的枢纽。
因为无论是什么建筑,它都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有了大门,才可以接纳外界的气息,就像是人的口鼻接纳空气与食物一样重要。
而这建筑的内外气,就是透过大门来进行交换与流动,若是按照寻常风水格局的理念,那这三座山门,功能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接纳外界气息,牌楼则是用以流通。
但如果道教或是佛教的山门,那就更为讲究,佛教的山门,通常也是由三道门组成,象征着佛教中的三大解脱门,既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是禅定的一种,又称涅磐之门。
简单来说,就是这佛教的山门,意味的是一个分界,或者是一道门槛,即是由世俗环境,进入宗教世界的分界线。
而白云观的这三个山门,作用同样巨大,它象征道教的‘天地人三界’,走进山门,便是跳出‘三界’外,进入仙境之中。
有了这三座山门,那三种不同的气息,便会沿着各自的通道进入道观,但又互不干扰。
我则是一路观察,最终发现这三种‘气’,是通过观内的层层转换,以及叠加,最后灌注到京城的西山龙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