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在以上所列各种电报和讲话之中,显然看不出张学良有任何退缩的表示。仅以张学良14日晚在广播电台的强硬表示与蒋介石《西安半月记》中所记张14日中午痛不欲生的悔悟谈话相比较,就不难让人对蒋介石事后的说法产生严重的疑问。事情很清楚,在14日晚上张学良的公开讲演中,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蒋介石后来所说到那种悔悟的表示,而且就是在对张学良始终强调的绝对保证蒋介石个人安全的问题上,其态度也是不那么确定的。张学良在讲演中含蓄地表示,无论是对整个事变之解决,或是最关键的处置蒋的问题,他都主张&ldo;一切办法,决诸公论&rdo;。至于对可能到来的战争,张学良这时的态度更是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假若南京方面&ldo;不纳忠言,一味肆行强力压迫&rdo;,张将不惜视之为&ldo;全国之公敌&rdo;而与其&ldo;誓死周旋&rdo;。换言之,张将不再承认其为正统,而必欲将此全国公敌推倒之。试问,说张学良在14日中午对蒋痛哭流涕,悔悟自新,当晚又对全国民众慷慨激昂地公开宣告,决心与敢于褫夺其权力的南京政府&ldo;誓死周旋&rdo;,甚至准备将蒋之命运&ldo;决诸公论&rdo;,这是否能让人信服呢?再对照张、杨20日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士书,其为达到事变目的,不惜以战争为抗日&ldo;清道&rdo;的态度,与其14日之态度事实上不是如出一辙吗?有什么理由说,张学良曾经因读蒋介石的日记或文件改变过自己的主张?又有什么根据说,张学良曾经在事变过程中有过明显的动摇和悔悟?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如张学良自己所说,他所争的是政治主张。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曾&ldo;再三再三地考虑&rdo;,正是因为他坚信此举对国家民族有利,他才下定决心&ldo;一定要干!&rdo;因此,他既不是鲁莽行事,也不会轻易放弃。主张实现,捐七尺之躯亦在所不惜;若主张不能实现,纵使因此爆发内战,对蒋&ldo;行最后手段&rdo;,战败&ldo;自杀&rdo;、&ldo;入山为匪&rdo;,也义无反顾。那种认为张学良在事变过程中并无固定的政治主张,因而事变后因情势与想象不同而左右摇摆,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2、张学良的政治诉求是什么?

要想真正搞清楚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他是不是因为事变后的困境改变了他的初衷,他最后究竟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都必须要弄清楚张学良发动事变的政治诉求到底是什么。

张学良的基本政治诉求是怎样的呢?其实就是张、杨在事变当日公开通电中提出的那八项政治主张。即: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19]

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很少有研究者真正重视过这八项主张。其实,只要注意到这八项主张,就不难看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正是近一年来共产党人一直在公开宣传和积极争取的目标,它远远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ldo;停止内战,一致抗日&rdo;的民族主义要求,几乎是在直截了当地呼吁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废止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既定国策。不难想见,即使是张学良本人,大概也不会奢望,只要把枪口对着蒋介石的头,就能够使其就范吧。何况,蒋不久前刚向张学良讲过,即使共产党当面用枪指着他,他也绝不会与共产党妥协。[20]因此,张学良固然从事变开始就一再表示,他此举&ldo;对事而非对人&rdo;,拘蒋只为迫其觉悟,放弃过去主张,积极实行抗日,但无可怀疑的是,张学良提出八项主张,既非一时间头脑发热,也不是装门面做样子,他之所以一再强调蒋之自由必以主张实现为前提,并反复劝蒋接受条件,[21]正显示他除了&ldo;兵谏&rdo;以外,确实还有其他的考虑和准备。

张学良究竟还准备做什么?也就是说,万一蒋介石坚持不在枪口下妥协,万一南京政府坚持诉诸武力,迫使他不得不象他在12月17日当面答应周恩来的那样,对蒋&ldo;行最后手段&rdo;之后,他准备怎么办?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准备&ldo;入山为匪&rdo;,或者叫&ldo;和红军一起打游击&rdo;。[22]

还在1936年4月延安会谈时,张学良就已经在谈论是共产主义救中国,还是法西斯主义救中国这样的大问题了。[23]到1936年6月底,张更进一步提出了想要加入共产党的愿望。[24]其后,共产国际虽然没有同意中共吸收张学良入党的请求,但张学良仍始终和共产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注意到这些重要的背景情况,就很容易理解张学良提出八项政治主张的原因,也就不难想象张除了&ldo;兵谏&rdo;以外,还在想些什么。

张学良十分清楚,要成功地发动这样一场重大的事变,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结为军事同盟;第二,苏联的同情与援助;第三,或者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接受其主张,或者得到众多地方实力派的同情而抛弃蒋介石与南京的少数当权派。问题是,在上述三个致胜条件上,张学良最初占了几个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