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的事实面前,连原先支持过日本发动这场侵华战争的西方人士也难以为其辩护。英国知名的法学权威胡兰德博士即是如此。旅顺大屠杀事件发生后,他倍感难堪,因为他&ldo;在这次中日战争中,从一开始就常常赞扬日本的行动&rdo;。注13为了避免使自己在国人面前名誉扫地,他不得不在所著《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一书中说点表面上的公道话:&ldo;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除了战胜的当天以外,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据说当时从军的欧洲军人及特约通信员,目睹这一残暴情况,无法加以制止,唯有旁观,令人惨不忍睹。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被留下的。他们帽子上粘有&lso;勿杀此人&rso;的标记,才得免死。&rdo;注14
旅顺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世界,使日本政府非常惊慌。美国驻日公使谭恩对陆奥宗光说:&ldo;如果此时日本政府不采取一定的善后措施,那么迄今日本获得的名誉将完全毁掉。&rdo;随后,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亦面晤陆奥,谈及旅顺口屠杀事件时,&ldo;虽所言与美国公使略同,然其口气冷淡,令人可怕&rdo;。陆奥不敢怠慢,急电伊藤博文说:&ldo;此等事实如最终不能否定,应有一定善后之考虑。&rdo;注15可是,要采取善后措施和调查这次大屠杀事件,从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到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就都有涉及责任问题的危险。而召回在国外指挥作战的最高司令官,不仅在接替人选的安排上有困难并影响士气,而且政府也有可能遭到军部反击。伊藤博文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同陆奥商谈后,下达指示:&ldo;承认错误危险甚多,而且不是好办法,只有完全置之不理,专采取辩护手段。&rdo;注16这就是说,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其否认事实和指鹿为马的惯用手段了。
于是,陆奥宗光一面致电《纽约世界》杂志&ldo;辟谣&rdo;;一面向其驻美公使栗野慎一郎发出一份&ldo;关于旅顺口事件善后工作的训令&rdo;,内称:
&ldo;请记住,在向部内及他处有关人员提供资料时,务必运用以下诸点:(1)逃跑的中国士兵将制服丢弃;(2)那些在旅顺口被杀的身着平民服装的人大部份是伪装的士兵;(3)居民在打仗前就离开了;(4)一些留下来的人受命射击和反抗;(5)日本军队看到日本俘虏被肢解尸体的残酷景象(有的被活活烧死,有的被钉在架子上),受到很大的刺激;(6)日本人仍然遵守纪律;(7)旅顺口陷落时抓到大约三百五十五名中国俘虏,都受到友好的对待,并在几天内送往东京。&rdo;
他煞费心机地编造出来这些谎言,其目的是统一口径,以消除日本政府内部的步调不一现象。不久,陆奥又炮制了一份&ldo;关于旅顺口事件的辩解书&rdo;,发给日本驻西方主要国家的公使,并将日本政府决定发表&ldo;辩解书&rdo;的原因通知他们说:&ldo;关于占领旅顺口之际所发生的事实,因来自误传而毁坏我军之声誉,且使外国人往往怀有不快之感,对我甚为不利。为此而起草了关于上述误传之辩解书。&rdo;注17这就是公诸报端的《陆奥声明》。陆奥在公开声明中,一面为日军的暴行辩护,说什么外国记者关于旅顺惨案的报道&ldo;是大加夸张渲染以耸人听闻的&rdo;,一面腼然人面地谎称:&ldo;旅顺陷落时,中国兵士看到公开抵抗是无用了,便抛弃他们的军服,穿上平民衣服,把他们自己化装成这个地方的和平居民的样子。&rdo;&ldo;在旅顺被杀的人大部分被证实是变装的兵土。这些事实的证据是,在所见的尸体上,差不多里衣全都有一些军服上的东西。&rdo;注18
日本政府掩饰暴行和回避责任的做法,产生了严重的恶果。有的日本历史学家指出:&ldo;这样一来,旅顺屠杀事件的责任问题就被搁在一边。但结果从日军的军纪来说,却产生了一个不能掩盖的污点,对残暴行为毫无罪恶感,以致后来又连续发生了这种行为。&rdo;注19
注释:
注1孙宝田《甲午战争旅顺屠杀始末记》:战后&ldo;除有家人领尸择地安葬者千余外,据扛尸队所记,被焚尸体实有183万余。&rdo;(《旅大文献征存》,第3卷)
注2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63页。
注3《欧伯连致谭恩函》,《美国外交文件》,第90号,附件。见《中日战争》(7),第462页。
注4《美国外交文件》第90号,见《中日战争》(7),第461页。
注5《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33)第27卷,第39页。按:《泰晤士报》,原译怍《泰谟新闻纸》。
注6jasallan,underthedragonflag,london,1698,p78--93,(艾伦:《在龙旗下》,伦敦1898年版,第78--93页)按:有人怀疑艾伦的《在龙旗下》不同于一般史实记载,这是没有根据的。据笔者考证,艾沦记述的真实性无可怀疑。例如,其中所述黄海海战、旅顺街道、炮台的名称和位置,都很准确。特别是记述清军奖励活提倭人的告示,不见于其他记载,却与日谍向野坚一的《从军日记》所述一致.更可证明艾伦若不亲历其境是写不出这本回忆录来的。
注7克里曼:《倭寇残杀记》,见《中倭战守始末记》第2卷,第23一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