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大人垂死时,是这样向皇上推荐自己的继任者的:&ldo;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右者&rdo;‐‐须知,那个翘着白胡子的合肥老头儿可不是会轻易看得上别人的。
湖北武昌的兵变爆发后,清政府知道,唯有&ldo;回籍养疴&rdo;两年多的袁世凯方能剿灭革命党人。而影响着中国政局的外国势力也把眼光盯到了安阳,东交民巷里传出的消息更干脆:&ldo;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均表示愿意看到袁氏出来掌权。&rdo;
奇怪的是,最先&ldo;闹革命&rdo;的湖北革命军政府,竟然也把袁当成推翻清廷的第一人选。军政府首领黎元洪甚至许诺:只要你袁大哥回到革命路线上来,未来的国家一把手就是你的啦!
有黎致袁信为证:公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其他的革命党人也致电洹上村,称只要袁&ldo;回旗北上,犁扫虏廷,&rdo;则&ldo;汉族之华盛顿唯阁下是望&rdo;。
更让今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孙中山在接到袁的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大喜过望,竟然对袁说出如此&ldo;刺耳&rdo;的颂语来:文(孙自称)以菲材,辱膺国民推戴,受任以来,拮据张惶,力不副愿。……幸得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语云:英雄造时势。盖谓是也。文(孙自称)徒何功?过蒙奖誉,曷胜愧汗。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谨
虚左位,以俟明哲,曷胜伫立,翘望之至。把他捧得多高!
漳洹犹觉浅(14)
而革命党人说话算话,在此后的民国首任大总统选举中,代表全国十七个省的十七位议员们,所有的票上都写着一个名字:袁世凯。要知道,这是连孙中山也未曾享过的一致首肯‐‐先前选举临时大总统时,禀性各异的各省议员们就只让&ldo;国父&rdo;得了十六票(另一票得主为黄兴)。所以,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在大总统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当即致电远在北京的袁世凯: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革命党人对未曾谋面的袁世凯客气得很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与黄兴两位革命党首领应袁世凯之邀,先后抵达北京与之共商国是,这是近代中国三巨头的第一次相见。多次密谈后,孙中山的感慨是:&ldo;今日之中国,唯有交项城治理。&rdo;黄兴也表示:袁总统&ldo;实为今日第一人物&rdo;。这和前清李鸿章的遗言&ldo;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右者&rdo;有什么两样?
后人多称孙中山不做民国首任大总统是出于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与谦让精神,而实际上,孙氏当时确没把握坐稳江山,不然,他哪会如此轻率地牺牲自己浴血奋斗多年争来的胜果,而让一个前清的备受争议的人物去独享!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练、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这是&ldo;国父&rdo;当时的说法,虽内蕴激励袁氏的含意,但又何尝不是中山先生政治观点的坦白!既然中华民国的开国领袖都这样讲了,你能说这漳洹水既浅薄又粗俗吗?看来,满天下传闻是老袁曾出卖了谭嗣同,捎带着也出卖了&ldo;旷代之圣王&rdo;光绪皇帝,但他的声誉在当时并未受太大的损失;而且,尽管他悍然称帝得罪了天下人,但以他的侧面头像为标志的民国货币‐‐银元(俗称&ldo;袁大头&rdo;)却一直使用到他死后的好多年。中国人不光在货币流通上需要他。
北洋军阀集团只是在这个首领死了之后,才分化了‐‐安徽籍的段祺瑞的皖系,直隶籍的曹锟、冯国璋、吴佩孚的直系,奉天省(今辽宁)籍的张作霖的奉系,相继成为袁世凯身后的北京政权的统治势力。
极为巧合的是,各系独霸北京政府的时间竟和袁世凯秉政的时间完全一样,各领风骚整四年‐‐
袁氏:1912年4月~1916年6月。
皖系:1916年6月~1920年7月。
直系:1920年7月~1924年10月。
奉系:1924年11月~1928年6月。
袁世凯之后,他的军阀小兄弟们明争暗斗为的是权力,轮流执政凭的是武力。他们脾气不同政见不同手段不同,但自始至终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即他们谁也不能不高举着袁世凯的旗帜。尽管他们也知道老袁晚年犯糊涂得罪了天下人,但其统御天下的思想和手段却是继任者们离不了的宝贵遗产。他们自愧弗如,他们一脉相承。
只有多变的冯玉祥对先大总统不客气:爱写丘八诗的二流军阀冯玉祥,通过背叛而跻身为一流巨头,在其独揽河南省军政大权之后,就下令将占地足足有二百多亩的洹上村的&ldo;袁氏逆产&rdo;用作安阳高级中学。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又将该校改称河南省第二高级中学。又过了十多年,共产党与国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接受外国驻华使节祝贺并与他们合影。民党的数百万军队展开了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内战,河南安阳一带乃&ldo;淮海战役&rdo;(国民党称&ldo;徐蚌会战&rdo;)的必争之地,战火无情,把这个中西合璧的豪华建筑群炸成一地残砖碎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