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执行专机任务为己任的空地勤人员来说,应付紧急任务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虽非天天碰到,但在一年之内总会有好几次紧急任务轮到自己身上。专机部队按照&ldo;紧急任务&rdo;的出动方式,争取可贵的时间,圆满完成了无数次紧急任务。
这次行动就是按照平时演练的&ldo;紧急任务&rdo;的程序进行的。
此刻,在256号专机旁边的人们,包括有关的政工、行政工作人员在内,在完成起飞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心里都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虽然晚饭都没有吃好,已经19点多钟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还是机场的后勤保障部门想得周到,他们很快把晚饭送到停机坪,使没有吃好晚餐的人在飞机旁边得到了补充。
在256号专机下面,潘景寅把机组中的驾驶、领航及通信三个岗位上的人员叫到一起,郑重说道:&ldo;今天晚上我们使用252飞机的代号。&rdo;
&ldo;4121。&rdo;我当即把三叉戟252飞机的代号告诉他。
接着,我向潘景寅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ldo;今天的飞行手续还没有办呢!&rdo;
&ldo;不办了。&rdo;潘景寅肯定地回答。所谓飞行手续,就是到航行调度室领取《航行通知书》,通知书上应注明机长的姓名、技术条件、航线、飞机代号以及航线沿途机场飞机活动情况等,飞机需得到调度室同意放行后方可起飞,而且,机长还要在《航行通知书》上签字。此外,机组还要到气象台了解航线天气情况,领取天气资料,查看高空气象图等。此刻,机组其他人也没有说什么,我想这些都是专机任务的需要,在重要专机面前,每个部门都会开绿灯的,办手续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总之,从下达任务开始,包括多加油在内的许多疑问,都在这位副统帅专机任务威慑之下被统统地化解了,因为,类似这样的做法在过去的专机任务中也时有发生。
西郊机场笼罩在初秋的夜幕之中,一团所有的飞机刚才还清晰可见,现在已被夜色吞没,只有天上的星星与远处的营房发出亮光,星期日的西郊机场此时显得格外宁静,只有三叉戟停机坪上为256号专机忙碌的人们为空旷的机场之夜增添了一点气氛。其他停机坪上的伊尔-18飞机、图124飞机及&ldo;子爵&rdo;号飞机等安静地停放在那里,在漫长的黑夜中只有持枪巡逻的警卫战士在停机坪走动,与飞机为伴。
突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跑道的东边,黑暗中发现有灯光从候机室的方向慢慢向停机坪移动。机前待命的空、地勤人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移动的灯光点上,因为,大家共同意识到这就是乘坐飞机者的车子,处于等待中的地勤人员开始了起动飞机发动机前的准备。可是,我发现开着大灯的汽车并没有朝着256号专机而来,而是向着一、二大队的伊尔-18飞机停机坪移动。由于机场内没有灯光,汽车上的照明显得分外明亮。少顷,这辆汽车从伊尔-18飞机停机坪兜了一个圈子后,才找到256号专机的位置。其实,稍有经验的人都会轻而易举地根据机场灯光找到飞机的位置。
借着停机坪的灯光,看清停在飞机旁边的是一辆蓝色的苏制伏尔加小轿车。开车的人叫刘沛丰,年纪40岁出头。车上第二个年轻人,叫陈伦和(他们的名字是后来才知道的),年纪不足30岁,戴着一副眼镜,他们都穿着上绿下蓝的空军服装。在地勤人员的帮助下,将车上的东西卸下来之后,由陈伦和把轿车开走,刘沛丰留了下来。汽车本应该先向后倒,等离开机头之后,沿飞机前面的滑行道开走,可是,陈伦和却从256号专机的左机翼下面右转弯快速驶出,差一点与左机翼相擦,这种异常的举动,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后来,联想到刘沛丰开车来时竟认错了机位,陈伦和开车走时竟如此仓皇失措,看起来,256号专机还没有起飞,林立果周围的人都已成了惊弓之鸟。
在场的人都帮着往飞机上装汽车拉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大小共有十几件,有外表非常精致的小箱子,也有普通的小提包,这些东西顺着便梯被一个个传递到飞机的客舱里。我是站在飞机上面摆放这些东西的,此时,我亲眼看到刘沛丰手里拿着几个不大的小包,问正在飞机上工作的特设师邰起良:&ldo;我坐在什么地方?&rdo;
&ldo;坐在中舱。&rdo;邰起良用手指了一下飞机的中舱。
因为,前舱安装的是床与沙发,是乘机首长休息的地方,一般随行人员都坐在中舱与后舱。尤其是后舱,全是一排排的座位,为首长随从人员休息提供了很宽敞的空间。由于乘坐专机的人员较少,可以放些随身用品的地方也是绰绰有余的。
按说,刘沛丰关心的应是那些精致的皮箱,为什么要把几个不起眼的小包放在自己的身边呢?对此,我当时并没有任何一点怀疑。而这些小包都被刘沛丰带到北戴河林彪的住处,这是后话。
借助飞机通电时的灯光,我看到机长潘景寅同刘沛丰坐在飞机中舱的小桌子两边谈话,没有听清他们在谈些什么。
在此过程中,刘沛丰曾问我:&ldo;这里能向外打电话吗?&rdo;
&ldo;直接往外打不行,要通过机场的电话总机才可以往外打。&rdo;我回答。因为机场停机坪装有机场电话分机,没有直拨电话。我没有发现刘沛丰下飞机打电话,看来,是要通过总机才能向外通话的方法把刘沛丰给吓住了,因为通过总机是不利于保密的,当时,还没有手机这样的移动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