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11-02
送走姚柬之,宋真宗仍是左右为难,无法下定决心。他不想远嫁爱女,但又不想错过这样一个两国联姻的机会。他思忖了许久,仍不知该如何是好,想找个人商量,也不知该找哪一个。
韩意一直跟在宋真宗的身边。宋真宗叹了一口气,道:“韩意,你说这件事朕该如何决断?”
韩意道:“这件事关系着公主的婚姻和国家的安宁,臣不便妄谈。”
宋真宗道:“先不说国家大事,只说含露的幸福。你说,朕是不是不该把她远嫁出去?”
韩意道:“臣只知道,以公主的性格,是肯定不会答应这件事的。”
“是啊!她现在若是知道了,一定会来和朕纠缠不清,非逼着朕把这亲事退了不可。”说着,宋真宗想象着赵含露那副娇憨任性的娇缠模样,登时苦笑了出来。
然而,宋真宗又立刻敛起了笑容,道:“可这件事对大宋有百利而无一害,若是不答应,恐怕又要惹恼契丹人。现在好不容易平息了战乱,朕只想保北面永无战事,不想再起任何干戈了。况且含露大了,早晚要选驸马。将来出嫁,也不能住在宫里,还是很难见上一面,不如就答应了。她毕竟是一国的公主,怎么也要为大宋做点事情!不过……就是太委屈了她。她在宫里娇养惯了,就怕她到契丹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处处受到约束,受契丹人的欺负!”
韩意道:“其实这次公主嫁到契丹,应该不会受到委屈。想那萧太后应该是因为昨天之事才提出和亲的。只要那冀王人品出众,对公主真心疼爱,公主就不会受苦。”
宋真宗道:“据刚才姚柬之所说,那耶律昭也是才貌双全,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看来还是不错的。只是……他毕竟是契丹胡虏,只怕仍是豺狼一只啊!”韩意没有说话,在他心目中,契丹人一直就是未脱了教化的洪水猛兽,始终不能和汉人相提并论的。
宋真宗权衡了许久,终于忍痛割爱做出了决定,将赵含露下嫁契丹。他既然是皇帝,赵含露既然是公主,就要首先为国家着想,舍弃平常人家的父女私情。
于是宋真宗又找来姚柬之,说道:“和亲的事,朕便答应。不过你们必须要答应朕几个条件。”姚柬之喜道:“陛下请讲!”
宋真宗道:“第一,婚期要安排在一年之后。第二,要耶律昭亲自来我朝迎娶。惠国公主是朕的掌上明珠,无论如何朕也要和她先团聚一年,而且要亲眼见到冀王本人才能安心。”
姚柬之道:“这两个条件敝国可以答应,不知陛下还有无其它要求。”
宋真宗叹了口气,道:“还有第三个条件。就是这件事一定要保守秘密,不得提前向外界透露只言片语。自然也不可写入国,公诸于众。”
姚柬之不由一怔,道:“两国和亲,这是天大的喜事,为什么……”
宋真宗道:“这件事朕自有道理,你不必相问。你若怕朕食言毁约,朕会亲自致函贵国国主,加盖我朝国玺,你们应该相信了吧!”
姚柬之仍是有些为难,宋真宗道:“如果你们不能答应,那么这桩亲事朕也无法做主。”
姚柬之急忙道:“只要有陛下亲手书信为证,微臣自然会对敝国国主禀明一切。这件婚事,还望陛下成全。”
宋真宗叹了口气,道:“好吧!朕这就修书。朕若不是有非常的原因,也不会提此要求,还望使节见谅!”
姚柬之道:“哪里哪里!敝国仰慕贵国公主,求亲之意十分恳切。陛下既然答应结下这秦晋之好,敝国上下自然欢喜不尽。”
宋真宗点了点头,当即写了书信,交于姚柬之,道:“朕已让左卫大将军李继昌带誓书与你回营缔约,日后交换誓书之时,也请贵国国主附书信一封,缔结婚约。”
姚柬之道:“皇帝陛下放心。”
送走姚柬之,宋真宗对韩意道:“这件事千万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尤其不能让公主知晓,否则你提头来见!”
韩意忙道:“臣遵旨!”
宋真宋叹了一声,道:“朕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能让含露顺利完婚。这件事若提前传到她耳中只言片语,她一定会来和朕大吵大闹,抗婚到底。她的脾气朕再了解不过了,所以一定要封住消息,决不能让她提前知晓!”
韩意道:“臣明白。”
十二月十五日,宋真宗自澶渊起驾还朝。十八日到达陈桥,与契丹交换誓书的李继昌也回来了,契丹使臣丁振带着契丹的誓书也一同来朝。丁振递上誓书,然后又递上了萧太后的亲笔书信。
书信中,萧太后表示和亲的事一切按照大宋要求办理,决无异议。并且又大力赞扬了冀王耶律昭,说他威武矫健,年轻有为,又受汉人教化,温文尔雅,一定会对公主呵护备至。也说自己将来也会把公主当作自己的亲生孙女,娇宠疼爱。宋真宗微感放心,赐宴丁振,命曹利用护送出境。
回到京城后,宋真宗转而开始征讨国内流寇,封韩意为河北西路副巡检使,专门负责扫荡境内的乱贼草寇。韩意本打算辞官不做,但徐伯鑫认为,草莽帮总舵所在冀州虽然不在河北西路管辖之内,但韩意上任之后应该也能为他们传递一些消息,挡去许多灾难,韩意这才答允。
然后韩意去向赵含露辞行。赵含露已经从宋真宗处得知了韩意要去河北赴任的事,她虽然心中不愿,但也知道事情无法更改。于是她按照韩意在黄河边上教她做泥罐的方法,做了个泥制风铃,送给他作为礼物。
韩意望着赵含露雾蒙蒙的一对泪眼,手托着那只沉甸甸的、粗糙中又显出公主精致用心的泥土风铃,心里激荡不已。他知道赵含露对于他并不是自己内心所想的那种情谊,但依旧觉得无比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