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也一直都在我们心中。
在数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要说起“度”,就不得不提一提范蠡和文种。
文种乃是越国大夫,更是范蠡的伯乐。
文种遇范蠡时,范蠡就是一个左邻右舍眼中的大傻子。
但,他这个大傻子可不是真傻,文种那是一眼就看出他有真才实学。
范蠡虽行事疯癫,却做事直接明了,颇具道理。
——只是,人们常常以异态为耻,在人前总想保下几分颜面。不在乎颜面之人,自也成了一种傻。
比如:想从鸡窝里抓鸡,应不会有人直接拱进鸡窝里,多半会先拿棍棒敲敲打打。
在敲打下,鸡是出窝了,却也有了广阔天地,上蹿下跳的鸡也就更难抓了。
范蠡抓鸡,无需棍棒敲打,而是直截了当地钻进鸡窝里抓。
在狭小的鸡窝里,那是一抓一个准。尽管缩身抬头后,会蓬头垢面,身上也会沾上污秽,但,他却以最迅捷的方式达到了目的。
文种自认做不到,他文种又怎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拱鸡窝呢?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凡是会丢颜面的事,必会犹豫不决,甚至压根就不决。
原因很简单,潜意识就已明确告知他——因此丢了颜面,不值得。
只要“不值得”三字出现,哪怕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也断然成了一件难事。
也正因文种做不到,他才极其看好范蠡,且邀范蠡同赴越国。
范蠡也没让文种失望,不但帮助勾践兴越灭吴,成就霸业,还被封为上将军。
虽,后人多骂范蠡不顾西施情义,但,如果将他拱鸡窝之事结合起来,是不是也更能理解他为何会对西施那般狠心了?
——他只是在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做事,去达成某种目的。
——而,单是西施也救不了勾践,却能使勾践留下一命。
——能有命可留,也就有了徐徐图之。
然,谁又能想到,范蠡在功成名就后,居然弃荣华富贵不顾,选择了远离勾践。
这一点,也是文种至死才想通的一件事。
可在没想通前,即便范蠡拽他走,他也绝不会离开越国。
通常,人都不会放弃付出过多的人和事,何况,文种还属于那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人,也就更听不进范蠡的劝告了。
范蠡之所以能急流勇退,甘做鸱夷子皮,也全因他明白一个“度”。
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更是体现了一个“度”字。
有人说,他之所以三散家财全为保命。
可无论他散尽家财多少次,都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不怕一无所有,只怕无命可活,无福消受。
——或许,整日抱着现有财富和本钱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徘徊在守与防之间,守与防自成限制。
——世人所惑,也全在想要极力维持现状上,既不想放弃,又不想妥协。
——终是,得之幸也,失之命也。若真彼此怜惜,物有灵性,必会失而复得,前路再相逢。
多年前,齐麟就与小川讲述过范蠡和文种的故事。
齐麟自知小川成不了范蠡,却也想使其心中有度。
齐麟不在北疆的这几年,小川不仅有度,还学会了敬畏。
在此期间,他习得沈天挐的大刀,也学会了镇北军副将冯吉的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