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熊逸价格 >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第1页)

刘敞当初怀疑左丘明并未从孔子受经,而刘逢禄则甚而指出《左传》和《春秋》本无关系,《左传》原本该被叫做《左氏春秋》,和《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属于同一类书,它后来之所以被假冒为《春秋左氏传》,是东汉之后的以讹传讹,《左传》的解经之语都是刘歆作伪而私下添加的,意在抬高《左传》而动摇公羊学对“春秋大义”的正统阐释。——这个观点并非始于刘逢禄,但刘逢禄在“辨伪”一途上着力最大,影响力也最大。在邾仪父这个例子上,刘就认为《左传》的解释正是无数被刘歆妄加的谎言之一,所谓“未王命”之说,把周天子摆在鲁君之上,即是意在淆乱“以《春秋》当新王”的这一则原则性的春秋大义。842

那么,邾仪父这段经文,到底寄托着孔子怎样的微言大义呢?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寄托着什么微言大义呢?公羊学家和左氏学家究竟谁是谁非呢?——从前述诸说可以勉强推论的是:即便邾仪父当真是称字而非称名,这里边有没有微言大义其实是很难讲的;况且,邾仪父到底是称字还是称名,这尚且是未定之论。杨伯峻就曾对方苞和顾栋高的说法提出意见:《春秋》向来都不书字,但也不是绝无例外,方、顾二位得其大概而遗其特例。843

那么,如果追问一下:邾仪父到底该算“大概”还是该算“特例”?——这恐怕就很难说清了。

(九)会盟·歃血·信誉

1.从盟誓的社会渊源管窥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矛盾

鲁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会盟,其具体经过已经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只是周代会盟程序的一些通例:“盟法,先凿地为坎(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音对,容器)盛之。读盟约(古谓之载书,亦省称载或书)以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副本则与盟者各持归藏之。”844这是一个程序通例,下文简述之:

(1)牺牲。会盟中被仪式化地杀掉的这些牛、羊、马,就是所谓“牺牲”,这是“牺牲”一词的古代意思,如果在类似的仪式行为中被杀的是人,这些人就叫做“人牲”——商朝就是流行人牲的,这种习俗还延续到商朝的后裔宋国那里,以仁义自诩的宋襄公就搞过这套。

(2)敦。青铜器的一种,整个看上去是个球形,上半截是盖子,下半截是身子,既有平底的,也有带脚的(一般是盖子三只脚,身子三只脚),通常用来装黍稷之类的农作物。845

敦,如果又装粮食又盛血,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合情理。敦是用来装黍稷的,这个说法见于《仪礼·特牲馈食礼》和《少牢馈食礼》,846在这些例子里,敦是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而不是用于结盟。《周礼·天官冢宰·玉府》倒是讲了敦在周天子“合诸侯”时候的用场:“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这里又多了一个器皿:槃。古人的盘子有木制的,有金属制的,前者写作“槃”,后者写作“鎜”,若强调这是一种器皿,则文字下部换作“皿”字而写作常见的“盤”,简写为“盘”。847所以,字面上看,珠槃即珠子装饰的木槃;玉敦,即玉石装饰的木制的敦,显其华贵而已。郑玄注释说:敦这物件也是槃之一种,古时候用槃盛血,用敦盛食物,而在合诸侯的大典上是要割牛耳的,然后歃血为盟。这个时候,珠槃被用来盛牛耳,由主盟者拿着,而玉敦则是歃血用的玉器。848

唐人贾公彦为郑玄作疏,说珠槃、玉敦已难详考,关于仪式上到底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器物里,也只能推想:从《仪礼》看,祭祀时要用到黍稷,所以敦就担负起了这个用项,但盟会不同于祭祀,用不到黍稷,所以敦也就改作盛血的了,而槃的适合用项应该是盛那只被割下来的牛耳才对。

贾公彦又联系《周礼·夏官司马·戎右》,以证敦是盛血用的,被与盟者一个个传下去,人人嘴上都沾一点血。849

(3)执牛耳。作为牺牲的那头牲畜被割下了左耳,这只左耳(按照郑玄的描述)被盛放在一个镶着宝珠的木头盘子里,持在了主盟者的手上——这个动作就叫做“执牛耳”。

“执牛耳”一词到现在还用,只不过和许多渊源古老的词汇一样,意思已经发生变化了,个中原因很可能是:主盟者很容易被人想当然地认为是盟主。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是几个诸侯会盟,惯例是小国执牛耳,甚至执牛耳的人连小国的国君都不是,而是陪同这位小国国君与会的一位大臣。第一个歃血的才是与会的最强者,也就是说,后世意义上的执牛耳者实际上等同于周代歃血排序中的第一人。850

(4)盟诅与载书。盟约,《左传》一般称之为载书,《周礼》称之为盟书,但这里边又有一个词义变迁的问题。

“盟”字早在甲骨文里就有了,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义为“用牲法”,看不出和鲁隐公、邾仪父那种会盟行动有什么关系。《释名·释言语》:“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武王伐纣在牧野战前誓师的那场演说词即名为《大誓》,也叫《大明》,还叫《大盟》,而在侯马盟书里,“盟”在晋国的文字里就是直接写作“明”的。851

“盟”和“诅”经常连用,《周礼·春官宗伯·诅祝》专有“诅祝”这么个职位,岗位描述就是“掌盟诅……”郑玄注释说“大事曰盟,小事曰诅”。——“诅”当初既有“小事曰诅”的意思,也有求神降祸于人的意思(“盟”曾经也有这个意思852),现在只当“诅咒”来用了。现代语言中的盟、诅、甚至“诅祝”之“祝”都是从那个遥远的年代发展而来的,意思虽有变化,但依然看得出演变的痕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