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万没想到,于谦这个当官的,不吃这套。
不但不吃这套,还上书将石亨骂了一顿:
瓦剌来袭时,我提拔你不假,但那是为了国家,你不必顾及我的恩德,如今太平了,你更该兢兢业业,但我似乎没看出来。请问,你推荐过一个有用的人么?你提拔过一个勇敢的士兵么?你连分内的事都没做到,却突然要提拔我的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别人会怎么看我?又怎么看你?我于谦堂堂正正,决不让儿子滥领功劳。
这就坏了。
于谦这样做,在道义上来说,没错,但在人情世故上来讲,太失败了。
你不同意就不同意,有一百个推辞方式,何必用最让人难堪的这种?石亨本是好心,干吗非让人家下不来台呢?
从此石亨就恨上于谦了。
徐有贞恨于谦的理由和石亨一模一样:于谦不给面子。
瓦剌来袭的时候,不是有人提南迁,让于谦给骂回去了么?提南迁那位,就是此公,打这之后,就恨上于谦了。
徐有贞恨于谦的理由,其实很不讲理,你自己软蛋,还恨别人刚强,没啥道理可言,只是出于一种卑劣的自我保护心态罢了。
曹吉祥,相信大家即便没读过明史,也看得出来,这名字透着一股强烈的阉割气,没错,此人的确是个太监。
曹吉祥本是王振的手下,此人会打仗,曾随军出征云南,大败缅甸等国,好在土木堡之变他没随军,于是王振死后,他便成了当朝第一大太监,太监么,难免搂点钱,难免受些贿,难免替人走人情,也就难免被刚正不阿的于谦骂。
所以他也恨于谦。
景帝当朝时,这几个当然不敢造次,景帝病了,英宗回来了,他们开始行动。
这次行动的名字叫&ldo;南宫复辟&rdo;,又叫&ldo;夺门之变&rdo;,实际上,矛头是指向于谦的,只是拿着英宗作幌子罢了。
南宫复辟的过程很简单,徐有贞负责掌握百官,石亨负责将英宗推上宝座,曹吉祥作内应。
1457年1月16日半夜三更,石亨领着一千人,从朱祁镇的住处将其扶了出来,直奔皇宫大殿,曹吉祥开门迎接,徐有贞蹲在朝房,天一亮,曹吉祥咣咣敲钟,徐有贞第一个往朝堂上冲,冲上去高喊:太上皇复位,百官还不拜见!
就这么复辟了。
复辟后,景帝该病还是病,后面躺着,英宗也不管他,直到他死,这段时间,大明朝俩皇上。随后石、徐、曹三人大骂于谦,让英宗把他杀了,英宗也担心于谦若在,复辟这件事就属于非法,那么为了让这件事成为合法,也就同意杀于谦。
不久,为大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于谦,被杀于西市,天下冤之。
就连曹吉祥的手下,都跑去祭奠于谦,因此还被曹吉祥打了几顿,打完后,继续去。
皇太后听说于谦死讯,哀悼数日。
接着,英宗也后悔了。
他之所以后悔,是因为一个叫李贤的大臣,点醒了他。
李贤,吏部侍郎,他之所以要点醒朱祁镇,只为了一个目的:清白。
他要还于谦一个清白,他要让所有人看看,这世上是有天理的。
他告诉朱祁镇:景帝的儿子还小,且没有立嗣,皇太子是谁都搞不清,他又得了重病,死亡只是旦夕间的事,只要他一死,您于情于理也该复位,何必要搞政变?何必要&ldo;夺门&rdo;?何必要杀人?
这句话太厉害了,一语点醒梦中人,英宗顿悟,是啊,我需要用那类手段么?
紧接着,李贤又抛出了一个概念:既然没必要搞暴力,那么石亨他们为啥还要搞暴力?究竟是为了您呢,还是为了他们自己?而且,不知您想没想过,一旦夺门之变不成,会怎样?难道石、徐、曹三个,真的是为您打算么?
此话说完,英宗杀机陡起,道理已经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搞了半天,你们三个是借我的手杀于谦啊,什么不杀于谦夺门之变便是非法,一派胡言!朕堂堂皇帝,竟被人耍在掌中,惭愧,不杀你们三个,难消这口气。
但此时想杀这三个,还挺难,这三人在南宫复辟后,权势熏天,搞不好要出变故,李贤让英宗不必着急,先看着,说这几个本不是一路,如今显赫了,必要争名夺利,让他们自相残杀去吧。
果然,没多久,石亨和曹吉祥一伙,就把徐有贞给搞下课了,徐有贞被罢官为民,游荡山水间,最后恨恨而死,这算为于谦报了一些仇。
又没多久,没了徐有贞出谋划策的石亨,被罢了职,开始他还不在乎,领兵的么,你敢整我,我就敢反,他仗着侄子石彪手里还有兵权呢,哪知道他这边被罢官,石彪那边早就被收监了,最后石亨以骄奢淫逸,诬杀大臣,欺君妄上,谋反等罪被杀。
三个去了两个,曹吉祥大惊,他知道,英宗回过味来了,于谦的冤魂,要来找他算账,他怕,非常怕,怕过火了,便打算铤而走险,那一刻,他下了一个伟大的决心‐‐决不像石亨、徐有贞他们那样窝囊,就算死,也要轰轰烈烈的死,要充满豪情壮志的与大明王朝干一场,我要当皇上!
古人做大事以前,都得讲究个运势,比如做生意,要先看风水,结婚前,要先看八字,出征前,要先算吉凶,等等,曹吉祥也是,他决心当皇帝之前,也要人先算算,便让养子曹钦问手下一门客:自古有没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