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以头羊的名义,向孤独的、被逐出羊圈的那只老狗杨复恭发动了迅猛攻击,景福元年,李、王二藩拿下汉中,杨复恭领着干儿子逃去阆州,李茂贞又趋兵阆州,昭宗听说前线顺利,便又耍了个计策,实际上这位年轻的皇帝心里十分明朗,宦官也好,藩镇也好,都不是什么好鸟,自己这是在玩一把双刃剑而已,那么宦官已然战败,藩镇也不要太穷追猛打,否则杀了杨复恭,没了对手,李茂贞又坐大了怎么搞?
所以他使了一计:李茂贞劳苦功高,不必再追,就在汉中算了,封为兴元节度使,而凤翔,我另派节度使把守。
表面上,这是肯定了李茂贞的成绩,并表示感谢,实际上,这叫调虎离山。凤翔你经营得久了,上下都是你的人,当皇帝的不放心啊,既然如今到了汉中,那你就呆在汉中吧,我另派心腹接手凤翔,一来拔除了凤翔的旧藩镇势力,二来你李茂贞新到汉中,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威胁不大,还替我守住了西南面。
一举两得,昭宗很聪明,他这种行事策略,与当今各国流行的对部队高级将领的管理方法是一样的。
可惜啊,办法虽好,却是晚了。
时值晚唐,李氏尘埃即将落定,军阀割据,国土四裂,皇室衰微,再好的制衡办法,都要有强劲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而昭宗没有。
所以李茂贞不听。
他对皇帝说,对不起,凤翔是我的,汉中也是我的,我说是我的,就是我的!
你有千般妙计,我有一定之规,昭宗有办法么?
没有。
因为没办法,所以很生气,皇帝便问大臣:怎么办?
宰相杜让能和西门重燧等几个宦官道:打喽。
用什么兵打?
神策军。
好,昭宗下旨:因为李茂贞不听话,所以他比较欠打,为了向世人展示我李家还是有能打仗的人,特命令覃王李戒丕为帅,领神策军数万,讨伐李茂贞。
此次神策军很听话,这支不知杀了多少李唐宗室的军队,此时竟在一位李家王爷的率领下去打仗了,究其原因,还是宦官在支持着此次军事行动,老话讲兔死狐悲,从杨复恭身上,西门重燧等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下场,宦官与皇帝无论怎么打,也是长安城内的&ldo;内部矛盾&rdo;,如果藩镇也搅进来,恐怕二者都得完蛋,因此不能让藩镇在陕西省内坐大,绝对不能。
昭宗更有意思,刚利用藩镇去打宦官,还没等打完呢,便又利用宦官去打藩镇,正所谓内受制于阉竖,外受制于强藩,聪明的昭宗皇帝在解决实际事物的过程中,渐渐的也有些拎不清了。
战斗毫无悬念,王师大败,神策军已今非昔比,远不是哥舒翰时代的西北劲旅,见仗就跑,还跑得忒彻底,动辄就逃回老家,李茂贞不是好惹的,见对手往长安跑,他也跟着来了,一边追着,一边还给皇帝打报告:陛下,臣冤枉,不知为啥神策军突然打我,所以我来京师问问这个事儿。
昭宗吓得手脚冰凉,怎么弄?昔日安史之乱,玄宗还可以逃往四川,如今贼从汉中来,我往哪跑?他看了看杜让能、西门重燧等主张出兵的人,意思是,你们有法子么?
那几位面面相觑,兵法云打不赢就跑,如今这步田地,恐怕只有跑。
跑?
昭宗勃然大怒,哦,主意你们出,搞砸了我跑路,这倒不错,我,我才不跑,李茂贞来了,朕自有退敌之策。
大伙儿都傻眼,不知皇上有何妙计,如果此时西门重燧等人知道昭宗的想法,只恐恨爹妈少生了几条腿,连夜便会逃走。
几日后,李茂贞兵至长安,昭宗降旨,说李将军少安毋躁,朕日前听信奸人佞言错怪了将军,如今我给将军赔罪了。旨意朗读完毕,传旨宦官拿出个匣子,打开一看,血淋淋几颗人头,正是当日同意出兵的几位宦官,为首一颗,便是西门重燧。
丢车保帅。
皇帝杀宦官,这在晚唐时非常罕见,看来宦官群体也是十分清醒地,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配合皇帝,玉石俱焚的事情,阉人们是坚决不做的。
面子给了,再闹下去便特没劲,李茂贞心满意足的走了,挥军入川,攻陷阆州,杨复恭等北逃太原,于路上被捉、被杀。
杨宦官之所以没成为仇士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手不够黑,如果在昭宗收买他义子的时候便发兵作乱,可能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凄惨,其实,他败在坏得不够彻底。
杨复恭的死并未让昭宗感到欣喜,因为当时藩镇已经纷纷公开割据,与唐廷叫板,杨复恭死了,便证明李茂贞的地盘又扩大了,实在没什么好高兴的,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消息:王重荣死了。
王重荣死不死的,对昭宗也没什么影响,遗留下来的问题,无非是死后谁继续当河中节度使,但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昭宗亲自解决,因为王大帅的儿子们会自动自觉地扛起割据的大旗,根本没皇帝说话的份,可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终于,由谁来接班的疑问,还是被送到了昭宗的办公台上。
这真是邪行了。
往日里哪位节度使死了,朝廷做梦都想派新手来继任,却总是被地方上一帮骄兵悍将赶走,今日怎么倒主动问起皇帝来了呢?
因为王重荣有两个儿子,他们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