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豪气冲天地大声嚷嚷:&ldo;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五两六两扶墙走,七两八两还在吼&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iddot;哎哟!&rdo;
这最后一个&ldo;哎哟&rdo;,大概是哪位客人实在忍不下去,抄起什么砸了您一家伙,这样下人们就有借口一拥而上,把这个丢人现眼的主妇给拖下去了。
唐朝人劝酒有很多种方式,文雅的、欢快的、热烈的、豪迈奔放的,但是这种自言自语的粗俗劝酒歌您还是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了。唐朝人一般用&ldo;行酒令&rdo;的方式来劝酒,这是一种非常流行时尚也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很重视,系统理论也很多。
就先说这&ldo;行酒令&rdo;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吧,您以为一大堆乌合之众坐一起开喝就行了?才不是呢,至少要设三个管理人员,分别叫&ldo;明府&rdo;&ldo;律录事&rdo;和&ldo;觥录事&rdo;。
&ldo;明府&rdo;通常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他负责监督整个酒令活动,指挥&ldo;律录事&rdo;和&ldo;觥录事&rdo;干活。&ldo;律录事&rdo;也叫&ldo;席纠&rdo;或&ldo;酒纠&rdo;,负责宣令、行酒、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管动嘴的;&ldo;觥录事&rdo;又叫&ldo;主罚录事&rdo;,是听席纠命令,负责跑腿上去罚酒灌酒。
注意啦,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一般良家贵族妇女不应该跟一堆大男人混在一起喝酒了。因为酒席上的三名管理员当中,最重要的&ldo;律录事&rdo;,往往是由妓女‐‐特别是&ldo;名妓&rdo;来充当的。到了唐朝后期,酒令文化鼎盛的时候,社会上专门有一批以陪酒为主兼营陪宿的女性,叫作&ldo;饮妓&rdo;,几乎所有贵族达官文人举办的大型宴会上,都要请饮妓捧场,一边喝酒行令一边拉拉小手说点黄色笑话什么的。所以在这种场合里出现的女性也经常会被一概视为特殊职业者,良家妇女自重三思。
满头珠翠的美女&ldo;席纠&rdo;往桌案边一坐,开始&ldo;宣令&rdo;,也就是决定今天咱们玩什么样的酒令。
唐朝常见的酒令,大致可以分成三种:&ldo;律令&rdo;&ldo;骰盘令&rdo;和&ldo;抛打令&rdo;,各有自己的适应人群和场合气氛。
什么叫&ldo;律令&rdo;呢?简单粗暴地解释:凡是只用动嘴说、不用动手动脚的酒令,都可以归为&ldo;律令&rdo;范畴,所以比较斯文的妇女,或者有学问、自重身份的文人学士经常行&ldo;律令&rdo;。当然,&ldo;律令&rdo;也有很多种,如拆字令、添字令、断章取义令、历日令、占相令、千字文令、一字令、征书俗语令、景物双关令、征经史令等,其间难易程度相差非常大。
给您介绍一种最简单的律令&ldo;急口令&rdo;吧,这个呢,其实就是现代的&ldo;绕口令&rdo;。唐朝人说过的绕口令有这么一句:&ldo;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rdo;您念几遍试试?舌头有点辛苦吧!就这么一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据说是隋朝大将贺若弼挖苦取笑一位叫&ldo;长孙鸾&rdo;的老年大臣,老爷子头发快掉光了又口吃,所以编出这么个绕口令来戏弄人家。[注6]
在宴会上说&ldo;急口令&rdo;的规则,是大家依次复述,谁舌头绊着了说不利索,罚谁喝酒,非常简单明了。
所以您要想穿过去以后显得有文化,最低限度,多背几首绕口令。不过绕口令也得仔细想想挑着背,如果您背&ldo;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rdo;应该还问题不大,唐朝人可能知道&ldo;板凳&rdo;和&ldo;扁担&rdo;都是什么。您要是背&ldo;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rdo;,唐朝人就只能大眼瞪小眼,让时空管理局工作人员来质问您&ldo;标兵&rdo;和&ldo;炮兵&rdo;是怎么回事了。
唐朝最流行的&ldo;律令&rdo;类型,当然是‐‐作诗。
或者说得再宽泛点,是作各种押韵的诗、辞、曲、俗语等。大致形式是酒席上某人先&ldo;宣令&rdo;或者&ldo;发令&rdo;,确定行令的规则,而且往往自己先起个头。有一年中秋月圆夜,几位郎君在某山脚旅舍一起喝酒的时候,就有人提议&ldo;命题联句以咏秋物&rdo;。
宣令的令官先开头:&ldo;秋月圆如镜。&rdo;自己一杯酒喝下去。
下面人接口:&ldo;秋风利似刀。&rdo;喝酒完令。
再下一个:&ldo;秋云轻比絮。&rdo;喝酒一杯。
最后一个想了半天,终于对上一句&ldo;秋草细如毛&rdo;,勉强完令。如果他对不上来,就得被罚喝一大杯了。
随后继续行令,改规则为&ldo;联句咏山物&rdo;,这次的行令成果是&ldo;山树高高影&rdo;&ldo;山花寂寂香&rdo;&ldo;山天遥历历&rdo;&ldo;山水急汤汤&rdo;。
您觉得这挺困难?唉,其实在押韵系的律令里,它还算是最简单的呢,触景生情抓几个俗字凑上数就行。真正有水平的文人学者是不屑于行这种令的,人家要求有典故、有出处、严格押韵对偶,还得跟在座的人事密切相关。比如一老一少对饮行令,老者嘲笑少年:&ldo;长安轻薄儿,白马黄金羁。&rdo;两句就分别引用了贾至《春思二首》、寒山《诗三百三首》里的原句。而少年回嘴&ldo;昨日美少年,今日成老丑&rdo;,既讽刺了老者形象,也是由寒山《诗三百三首》‐‐&ldo;自矜美少年,不信有衰老&rdo;及刘希夷《代悲白头翁》‐‐&ldo;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rdo;的诗句原意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