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本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周代,各诸侯国的国史都称作“春秋”。到了汉代,其他各国的《春秋》都已失传,只有鲁国的保留了下来,它记载了鲁国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这部鲁国的《春秋》之所以能被流传下来,据说可能与孔子修撰有关,也正是因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在汉朝时便被列入“五经”,奉为经典。
正是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它又是记载那个时代的最早一部着作,后人便把这一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重建周朝,因洛邑在丰镐(hao)(咸阳)之东,后世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一般以周元王即位(前475年)为界,即春秋时期为周平王(前770年)始,历经桓王、庄王、厘(xi)王、惠王、襄(xiang)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共14位周王。春秋时期经历290余年。
“战国”这个时代名称,由来仍是源自史书《战国策》。西汉时期,刘向根据秦朝以前的列国策士谋臣们的言行记录选辑了一部文献汇编,称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策士、谋臣游说各国时辩论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自此之后,人们就把秦统一之前的七国征战不止的200多年称为“战国时期”。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秦始皇统一全国,战国就自然结束了。战国时期经历250余年。
名义上说,周天子到了战国末年才被秦国消灭,在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有“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此时仍属东周。但是,这五百年中,周天子的地位已不可与西周时期同日而语其权势可能都不如一个中等诸侯,至于号令天下已经成为昨的记忆。后人反而只知道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是怎么回事了。
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是以周平王东迁开始的西周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的破坏,关中地区已不再适合作为国都,周平王便在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诸侯的护送下,东迁洛邑离开了经营数百年的大本营,此次迁都有如逃难,周王朝的一呼百应、诸侯拱卫的辉煌时代彻底成了过往,小诸侯也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不再定期朝觐、纳贡,财源枯竭的周王室甚至不得不向诸侯王们低三下四的索要些钱粮来养活自己,但在这个诸侯并起、弱肉强食的时代,又不断呼吁着真正的强权国家、强权人物主持天下大事。小国希望能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希望有能力制衡敌对方,边塞诸国希望结成同盟共同抵御蛮夷的侵扰。
这一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争胜利了,赢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盟,建立霸主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春秋五霸相继登上了这个时代的舞台。
《史记》记载的“春秋五霸”有:齐桓公(小白)、宋襄公、晋文公(重耳)、秦穆公、楚庄王。
后世认为,称霸的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历史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盛极而衰,由于各种内部矛盾导致自身瓦解。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了晋国公室。此为三家分晋。
春秋初年,陈国公子,名字叫完,为了躲避内乱,跑到齐国为官。不久,陈(田)氏便得宠于齐,和公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田氏见奴隶、平民不断掀起反对奴隶主、公室的斗争,逐渐走上了背离公室的道路,利用恩惠收买民心,奴隶、平民逐渐的靠拢在田氏门下。有了民众这一强有力的支持,田氏就展开了反对旧势力的斗争,将贵族、卿士们驱逐出境,还将齐简公监禁处死。随后,立齐平公继位,但已成为傀儡。齐国的军政大权全部由田氏操控。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自此,齐国换了主人。此为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事件历史意义重大,被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进入战国时代,各国纷争战斗仍无休无止,之后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为:齐、燕、韩、赵、魏、秦、楚。
再往后,从公元前230年秦国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结束。9年多时间,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