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呢,这位卫国的老干部就住在帝丘读读书、看看报,颐养天年,静待死亡的到来。
老头听说了卫侯准备和阳虎碰一碰,而国内又无人劝阻的消息后,惊得连忙唤来家仆,甚至连拉车的马都没来得及准备好,直接就让仆从拉着车子带他去到卫国公宫面见卫侯。
老头见到卫侯后,开门见山的说:“怨恨别人而效法他,这是不符合礼的。
从前鲁昭公流亡在外时,国君您准备用先君文公的舒鼎、成公的宝龟、定公的鞶鉴作为酬劳,如果有人能送鲁昭公回国,就可以在这些宝物中任意选取一件。
又允诺说,诸侯如果愿意为鲁昭公操心,那么您的儿子和我们这几位臣下的儿子,就可以把他们送去对方的国家作为人质,以此来展示您的决心。
这些都是下臣们所听到的,关于您对于鲁国的恩德。
现在您将要用小小的愤恨去掩盖过去的恩德,这恐怕是不合理的吧?
太姒(周文王的妻子)的儿子里,惟有鲁国的先祖周公和卫国的先祖康叔是互相和睦的。
而现在,您要效法小人的举措而丢掉过往的和睦,这难道不是中了小人的奸计吗?
现在阳虎如此无礼,然而却毫不自知。这是上天要让他的罪过增多而使他灭亡。
国君不如姑且等着看他的下场吧,您觉得怎么样?”
公叔拔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阳虎违礼吃‘奥利给’,您总不能也学他违礼吃‘奥利给’不是吗?
第二,鲁卫两国世代交好,不能因为阳虎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第三,人贱自有天收,让他继续狂,咱不收拾他,有的是人收拾他。
卫侯仔细想了想公叔拔的话,感觉有道理。
况且,现在就算和阳虎打一仗,打赢了的确出了口恶气,但鲁卫两国自此交恶是免不了的。
而如果打输了的话,那就更丢脸了。
反倒不如直接不管阳虎,反正他干出这种事,天底下明事理的人都知道到底是谁不对。
再加上公叔拔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为了替国家进言,甚至于急的直接坐着人拉的小‘板车’就来见他了。
老人家这么公忠体国,不采纳他的建议,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以最后,卫侯只能无奈的咽下了这口恶气。
但卫侯忍气吞声归忍气吞声,以宰予对他的了解,卫侯大概率是不可能把这事儿抛之脑后的。
这一点,从他这几年对晋国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卫侯想跳反到齐国的阵营,说到底不就是因为晋国对他不客气,甚至于屡次在盟会上羞辱他吗?
说白了,这就是个好面子的人。
如果宰予不能提前把他安抚好,回头盟会上卫侯想起昔日的耻辱,突然给他整个什么活,那宰予可受不了。
思虑之间,宰予已经来到了帝丘脚下。
他四下观察着帝丘附近的人流,一时之间被这里的繁华所震惊。
卫国虽然也曾盛极一时,卫武公时不仅曾帮助周王室的国人驱逐暴戾的周厉王,实现‘周召共和’,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确切纪年——共和。
实现‘周召共和’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
而共和的和字,也正是取自卫武公的名字‘和’。
而周召共和的意思,则是天子的二位卿士周定公、召穆公与卫武公卫和共同代行天子权柄。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共和行政了。
后来周王室陷入犬戎之乱,也正是卫武公率军帮助王室平乱,并协助周平王完成东迁的壮举。
为了报答卫武公的恩德,周平王更是在卫武公活着的时候,便直接将他的爵位晋升为公爵,以表彰他的功绩。
虽然卫国祖上显赫一时,但自从卫懿公之难后,卫国在黄河以北的国土尽数沦丧。
尽管后面继位的卫文公不懈奋斗,收拾了卫懿公留下的烂摊子,将只剩三十乘的卫国重新恢复为拥有三百乘兵车的中型国家,又兼并了邢国的土地,扩张了领土,提升了国力。
但不论如何,卫国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几十年,终究是错过了诸夏各国发展扩张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