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铺垫半天,我知道下面才该进入正题了。江波继续说:&ldo;这一切还要从我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做博士论文说起。&rdo;江波停顿了一下,开始给我们描述他工作的实验室的情况:&ldo;那是一个建设在大亚湾核电站旁边的庞大实验室,在山体内部人工开凿了巨大的洞厅,里面存储了上万吨的纯净水,借助山体几百米厚的岩石层来屏蔽各种宇宙射线干扰,在储水池的底部和周围安装了数以千计的光电放大器,用于捕捉中微子的蛛丝马迹。&rdo;
我好奇地问了几个关于中微子的几个问题后,江波摆摆手说:&ldo;中微子什么的这些都不重要,我对冷聚变的发现其实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时我的任务是负责对实验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时我发现,偶尔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反常光电现象,这在平时都作为噪音不予理会。刚好那天我值夜班,百无聊赖之际将多年来积累的反常试验数据与周围的地震台观测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举动,但出来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异常光电现象与地震波观测数据有非常强的相关性。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这背后一定藏有什么惊人的秘密。&rdo;
&ldo;有时候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来源于不经意的举动,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rdo;江波又摇摇头笑着说:&ldo;我算是瞎猫遇到死耗子了。查阅资料后,我发现这是一种人们早就认识到的一种声波发光现象,但具体的原理和机制则莫衷一是。文献资料中有一种最让人难以置信的理论是声波致核聚变假说,就是声波震动引起水泡均匀破裂,在非常小的空间中极短的时间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极端状态,从而引发少量氢元素发生聚变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冷聚变现象。这种假说大大突破了我的常识,因为声波的能量和引发核聚变需要的能级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后来利用难得的试验条件,将几种可能的假说设计了巧妙的排除试验,实验结果证明,声波核聚变假说是最可信的解释。尽管不符合经典的核物理理论,发生聚变的数量频次也极为稀少,而且象幽灵一样难以捉摸,但聚变现象确确实实发生了。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要发表时,才发现自己走入了死胡同。&rdo;
江波苦笑着说:&ldo;其实冷聚变并不是什么新的课题,很多年前就吸引了部分科学家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不少人就声称获得了冷聚变的确凿证据,还有人报告在&lso;咖啡壶&rso;中实现了聚变反应,号称造出了能连续工作的桌面冷聚变装置。但是冷聚变就象幽灵一样,这些人都不能进行有说服力的可重复试验,也没有可信的理论支持。&rdo;江波喝了口水,停顿了一下说:&ldo;更麻烦的是,冷聚变还被一帮科学骗子盯上了,利用这种现象和假说,大肆进行欺诈,骗取了大量的钱财,爆出好多起与此有关的巨大科学丑闻。这些情况让冷聚变慢慢被主流科学界打入了伪科学范畴,与欺诈和骗子相联系。但是大亚湾实验室不容置疑的试验数据让我相信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为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开辟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rdo;
从江波的叙述中我又了解到,他结束了大亚湾的工作后,到法国iter工作了两年,工作期间对冷聚变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发现了冷聚变现象和量子隧道效应以及溶液中的一种&ldo;晶格陷阱&rdo;现象相关,但要进一步申请经费进行验证试验时却被上司叫停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担心冷聚变的进展会对第二代iter的成功立项有重大不利影响。后来,在一次我国驻法使馆组织的专家联谊会上江波遇到了s所的单伯镛所长,交谈中,江波意外地发现单所长在上世纪90年代也从事过冷聚变的研究,而且刚好s所在声学研究和声波设备研制方面具有专长,这正是江波下一步进行试验所必须要的基础条件。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江波就跟从单所长来到了s所从事冷聚变装置的研制工作。
江波继续说:&ldo;一方面由于冷聚变在科学界已经变得声名狼藉,不可能正式立项获得科研拨款,另外一方面单所长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必须进行严格保密,因此试验一直在单所长的支持下秘密进行。他专门指定了所里的三位年轻工程师支持我的工作,就是你们进门时看到的几位。整个项目除了我们参与试验的四个人和单所长外没有一个人知道。今天,你们一位是新任所长,一位是所里负责保密安全工作的处长,试验的情况我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rdo;
我心想:&ldo;原来如此。单所长在与我交接时说,所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跟我交代,但是恐怕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等他想好后再找时间跟我交代。我原来还以为是所里人事方面或者单所长个人要求方面的问题,看来我是有点小人之心了。&rdo;
江波接着向我报告了冷聚变实验的进展情况:&ldo;我到所里的五年来,用第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我们稳定观测到了核聚变现象,并检测出了十亿分之一的q值,你们不要小看这十亿分之一,它证明了理论上沿这条路是能走得通的,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q值的工程问题。我们又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将q值提高到了论上的正能量输出。直到爆炸事故前,我们的装置实现了自我持续的稳定运行,尽管剩余能量输出只相当于一个五号电池。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超大号的&ldo;五号电池&rdo;。用q值衡量,采用&ldo;托克马克&rdo;装置的方法达到这一步足足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成本和无数绝顶聪明的脑袋。而我们五个人只用了五年时间,数百万的成本。事实证明在效率、成本方面我们具有压倒性的优势!&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