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帝国霸业代码大全 > 第一百零四章发动战争(第1页)

第一百零四章发动战争(第1页)

道家经典巨著《道德经》着重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天”,一个就是“人”。在老子看来,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人道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抽象的人道与具体的人道(民道),而脱离了以民为本的人道,天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和许多接地气的思想家一样,老子对人民大众的感情是真挚而朴素的。老子非常同情、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对幸福的向往,并经常警告统治者不要把老百姓的忍耐当成逆来顺受。

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老子告诫君主:“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百姓从来都是不怕死的,不迷信权威的,一旦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反抗将是他们唯一的选项。

老子并不反对君君臣臣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底线是统治者必须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不要逼得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不要逼得老百姓连一碗热饭都吃不上。维护稳定的根本在哪里?不在于高精尖的武器,而在于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维持稳定的局面。

民众和政府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政府爱民众,民众就会爱政府,反之也一样,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唯(政府)不厌(百姓),是以(百姓)不厌(政府)”。为什么项羽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兵败如山倒,根本原因,就是项羽没有参透老子“唯不厌,是以不讨厌”的真理。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有句话非常发人深省,值得当政者戒!“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翻译过来就是优秀的当政者从来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底层人民,为他们服务。这样的当政者,他付出的越多,得到来自人民的拥戴就会越多。

为什么海瑞卒于任上时,当地百姓痛哭流涕,罢市为海瑞送葬,就因为海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了“圣人不积”,而不像有些贪官嘴上高喊着民为天,暗地中却利用权力大发横财,这样的贪官,老百姓当然会毫不留情的痛骂。

政府要做到不让百姓讨厌,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做到老子所说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行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有德的政权对人民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而无德的政权才反其正道而行之。而历代百姓造反,说到根子上,就是一些政权“无德司彻”。

民众普遍贫困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官富民贫的局面?老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社会财富有一个相对总量,无论用什么美丽的语言进行包装,利益分配从来都是一个溅血的残酷过程。所谓官富,完全是建立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基础上的,与民争利,在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的同时还在幻想社会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

老子反对用“大威”来压制底层民众,因为这是毫无效果的,民众没饭吃,就会想办法给自己找饭吃。官府积粮如山,饥饿的老百姓只好去扛着锄头到官府“借”粮了,顺便割下几个肥大的头颅来平息民愤。

枪杆子很重要,但如果把枪口对准本国平民百姓的枪杆子,就不那么重要了。大量历史证明,统治者对本国百姓滥施淫威,以暴力阻止百姓追求幸福的,最终都将被愤怒的民众推翻,比如秦隋之亡。

统治者以为百姓怕死,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当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时,生命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反抗到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阐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观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枪杆子并不能决定一切,凡是对内实行暴力的政权,对外基本上都是软弱的,而外部势力不断的压榨,会更进一步激发国内的阶级矛盾。有些帝王迷信暴力统治法则,以为枪声一响,天下太平,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的很明白:“人之轻死,以其生求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为什么不怕死?就是因为统治者过于贪婪,不肯让利于民。历代亡国,归其原本,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导致底层民众的大规模反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统治者不爱民,却又想老百姓无条件服从于他们的统治者,世界上没有这么充满奴性的老百姓。在《道德经》中,我们随处可见老子闪光的政治思想,孔子劳累大半生,奔波大半个中国,要的无非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实际上老子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人生不易,想得太多,会非常的累,不如看开一些。云树说得非常对,即使做一颗葱,也要做内心强大的葱。

命运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公平的,也许在这里失去了一些什么,但也许会在那里又让你得到了一些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坚持,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即使坚持到最后,见证了自己的失败,那不也是一种胜利么?

老子(李耳)的哲学思想被后世重视,但他的政治思想同样伟大,并不逊于孔子。老子反对以暴制民,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老百姓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有些帝王忽视民生,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外战争中,强大的武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在对内上,武力其实作用并不是太大,民心是不可违的。

只要能坚持写下来,一定会坚持下来的,不喜欢放弃。说来惭愧,南北朝曾经打算要写完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将各朝代分开写,结果弄得七零八落,还落下北魏和陈朝没有写。但如果是单本,肯定会写完的,除非是感觉这个题材实在没有写的意义,才会放弃。如果以有还有机会,肯定要写的。这次春秋发到现在,基本上发得差不多了。因为各种原因,所以这次只能发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所以尽可能的发比较精彩的部分。不过我还会继续写其他作品的,以后还是有很多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的。

历史写作,需要在特定的虚拟空间下,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很难,更何况是故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古人。这就需要对古人当时所处环境对其性格心理所造成影响的揣摩,这一点很难做到。人性是不能单纯用道德来衡量的,道德、感情、利益,三者合一,对一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怎么敢和太史公相比,《史记》是千秋名章,怎么赞誉都不为过的,实在比不了。史记的文笔真是极赞,写史或写文学作品,是应该多读史记的。

老子的军事思想在军事史上不是很有名,但廖廖数语却让后世兵家受益匪浅。大家都读过《孙子兵法。兵势篇》那句经典军事名句:“以正合,以奇胜”,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军事指导思想。实际上《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同样提出了在当时振聋发聩的军事思想——以奇用兵!

兵以诈立,在残酷的战争中,军事家追求的不应该是美丽的过程,而是冰冷的结果,胜利或者失败。老子应该知道宋襄公卖弄仁义而耻辱失败的历史典故,老子提出“以奇用兵”,是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

从时间上看,《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差不多和《道德经》同时,但老子形成《道德经》腹稿的时间可能略早一些。所以,不妨委屈一下孙子,老子应该是提出兵不厌诈思想的第一人。

战争不是儿戏,所以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类似的观点,老子也有,比如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老子告诫后世用兵者,“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在战略或战术上轻视敌人是极其危险的,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中的失败者,都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惨败,究其原因,无非是轻敌二字,比如昆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

《道德经》不过区区五千言,但字字都是珠玑,同样是在第六十九章,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三个脍炙人口的著名成语:反客为主、得寸进尺、哀兵必胜。全章如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前两个成语不是老子发明的,却因为《道德经》而有幸流传下来,但我们对“哀兵必胜”这条著名的军事术语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所指的“哀”,不仅包含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气概,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政治思想建设对军队的影响,将决定着士气的高低,而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和许多军事家,比如田穰苴、孙子一样,老子同样反对战争,主张谨慎用兵,轻易不开战端。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老子就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远离战争)为上。”

一流的政治家是不会用战争来实现自己对他国的政治目的,自古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上道,所以老子说“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认为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子比田穰苴、孙子等人慎战的思想更进一步,就是反战。

“(战胜)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甚至不妨这样解释老子的这句话:主张战争的全是杀人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