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王焱读賓四先生的书《师友杂记》读到两件趣事,品评甚为有趣:
1。钱穆先生是史学大师,文章一道,为其余事,但是他素来强调“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所以在古文辞方面也造诣颇深,1949年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天堑长江,开始向江南挺进,知识分子面临去与留的两难抉择。以研治古典文学著名的钱基博先生的孪生兄长钱基成,劝钱穆留下来。钱穆问,君治古文辞,看军队渡江的那篇布告,有无大度包容之气象?基成先生不语。我们现在知道,那篇文告正出自毛泽东的手笔。毛早年曾在湖南一师从袁吉六先生学古文辞达六年之久,造诣非同寻常。就连胡适也认为,中共的白话文以“我的学生”毛润之为第一。但是这篇布告,辞气却颇为严厉。钱穆先生从中读出了世路英雄不能涵容万有之气,颇疑作为史学家的自己不能见容,所以转赴香港去了。钱基博先生大约受乃兄影响,不为所动。
由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他们其后的命运也大相径庭。钱穆先生不但在港创立新亚书院,绛帐春风,桃李满天下,而且著作等身。钱基博先生心血所凝的著作手稿,却在1959年的学界“拔白旗”运动中被大量焚毁,最终郁郁而亡。
2。钱穆先生的回忆中还有一段轶事,涉及哲学家冯友兰。当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冯曾揶揄钱穆说,“君治史学,事属过去;神者伸也,事属未来。君治史学,乃为鬼学;我治哲学,即神学也。”颇以能应帝王的未来之学自诩。可是1949年10月,冯友兰向毛泽东写信表态说:“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回信却说:“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冯当时心下不免悻悻然,搞不懂“我有什么不老实”。冯先生的哲学文章风格独具,出神入化,可此信却引喻失当,比拟不伦。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看来,实在是语近轻薄,宜给予当头棒喝。后来冯先生虽然悟出了其中道理,但半生降志辱身,实由当初的这一信所致。
钱基博先生的集部之学,独步天下。冯友兰先生也是一代哲学大家。尽管他们所攻术业不同,其实都是文体大家,但若论透过文体窥见政俗消息,通过文心觇知世道人心,则文哲学者不免终输史学家一筹。
在周平王谋取天下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最有力的后台----郑国,可谓他的贴身保镖。我们前文也说到过,郑伯以他的远见卓识早早的就准备好了后路,国家有难,郑伯也没闲着(一般认为骊山死于王难的那位并不是郑伯),郑伯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实力在河洛之间大肆兼并,而周平王为了得到郑伯的支持对郑伯的行为不仅予以了纵容,而且还予以了大力肯定:你郑伯占有哪儿我就封给你哪儿,你占不到的只要你想要,我也封给你。所以那郑伯和平王好的水乳交融,就差穿一条腿的裤子了,而且这种态势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平王的纵容、郑国的带头,开了诸侯之间兼并攻伐之先!国家的风气坏了!
周平王虽然搞定了携王,但宗周也都让他分封出去了(其间秦国和晋国迫于道义和舆论曾象征性的归还给平王一部分岐、丰和宗周之地,但平王很理智,只是象征性的过了一下手就又原封不动的分封回给秦、晋了。),老家是回不去了,但也不能总呆在申国吧,那也不是个事儿啊!于是平王只能选定东都洛邑,也只有洛邑可去了!而此时的申侯当然早已不具备控制周平王的能力了,只能看其所为。
史载周平王东迁成周、定鼎郏鄏,将镐京、岐、丰旧地完全放弃,丰、镐的人民和官员都不愿意随平王东迁,当时唯有“七姓从王”,也就是仅有七名大夫带领着家人随平王东迁,只有晋、郑护送着他,可见平王实际上还是不得人心啊。
申侯估计很憋屈,大概也没跟着,在家哼哼呢。
就这样,开始了‘东周’。
三百年的赫赫宗周,连同十五代先王的棺椁坟茔就这样一同被周平王出卖了,而且是先卖予羌、戎联军,后卖于秦、晋列强,连着卖了两次。东周王朝就是凭借着此种出卖祖宗坟茔的无耻行为建立起来的,叫天下正义之士如何肯服?所以东迁之后平王于诸侯之中难有威望,也唯有“晋、郑是依”。自此更是政令不通,周朝天下分崩离析,这才有了500年的‘春秋’横空出世、‘战国’戈马杀伐。
以上大概也就是周朝东迁后政令遽然解体、王室骤然衰落、诸侯敢于公然蔑视朝廷尊严、视其如无物的真正原因吧,若不是后来齐桓公等“尊王攘夷”了几回,恐怕周朝早就正式解体了。而若干年后周平王死了,以礼仪著称的鲁国竟然都没有一丝的吊问和奔丧,更足以说明了一些问题。
骊山事件后,申国和犬戎虽得意于一时,但皆好景不长,犬戎在被秦国不懈的炮击中彻底被KO出局,秦国从而做大崛起,百年后将主导天下大势;申国在春秋初年即被楚国所灭;晋国灭携王后,一时成为西北强雄,但晋文侯死后,子孙内讧、互相残杀六十余年,其国衰弱破败无闻于中原;而崛起于中原的郑国,则利用晋乱完全的拢断了周天子的所有权,‘以王命讨不臣’,很快就壮大了实力,打响了春秋时代群雄争霸的第一枪……?
以上即为‘周幽王之乱’的又一种说法。
而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依据资料又大胆的做了另一种假定:即褒姒和携王是一党,是他们作乱招来了缯人和犬戎,幽王死于他们之手;而申侯是辅助太子宜臼平乱和收拾周室,故此宜臼得立于申为平王,而平王的同党晋国最终杀死了携王,于是平王东迁,依附诸侯。
等等,不一而足,兹不列举,反正历史的真相总是另有。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概有一千个写史的就有一千个历史真相吧,但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只要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乐趣就好。我是个爱瞎想的人之小结之处的一点遐想
行文至此,西周结束了,东周开始了,不妨把我的胡思乱想写下来点,供朋友们一乐,下口酒。
我最喜欢两段历史,一是春秋战国,另一就是民国史。
但民国史了解太少,虽然这段历史最近,但却剥不开层层迷雾,反倒是最看不清、最摸不到的一段,多荒唐(要知道许多资料和事件都被层层深锁、划为禁脔哩)。
记得初读史总一厢情愿的以为民国时期是又一个春秋战国,因为那也是一次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等等各方面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时期,也是奇思异想的大泛滥时期。可惜,后来终于醒悟,那不是!民国时只发生了大破,而没有形成大立,也许宽松环境的时间不够吧,春秋战国500年,而民国才50年。
春秋战国是大破大立,打破了以前的所有束缚,是人类在文化、技术、思想、艺术、科学、教育、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等所有方面的一次质的飞跃,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说涵盖所有,就如天上的恒星,灿烂古今;也诚如天上的繁星,任何一点都可以照亮一个世界。
春秋战国是幸运的,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来临的时候、当集权专制的制度开始的时候,它的所有的文化都已形成,其势已能彪炳史册、泽被后世。所以尽管经历了被唾弃万世的焚书坑儒、一朝又一朝的奴化篡改,但中华文明的血脉和自由进取的精神还是传承了下来。
我常想,也许是苍天慷慨的给人类发放了那么多的知识之后后悔了吧,因此搞了‘无数个焚书坑儒’想收回去。
也是吧,给的太多了,恐怕消化不良,也许我们确实没能从中挑到最优的、最好的,一个儒家就强大了这块土地两千年,如今‘儒’也许不太适合了,也许被我们曲解了,我们还能不能再从春秋战国文化中找出更好的拿来继续呢?
如今的世界大概又到了一个瓶颈期吧,我们都感到世界变得都不敢看了,什么都不是原来的了、什么都在翻来覆去的变,怎么都说不清是对还是错,人类新的认识在哪里?新的境界在哪里?是在春秋战国文化的故纸堆中深藏了2000年我们没看到吗?还是世界需要再一个春秋战国才能来完成这一次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