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莲花,对了,还有那朵莲花。
那朵莲花应该不是生殖器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希望(在这个梦里,性的问题已经混在感情中一起直接表达了出来。所以我并不认为还会另有其他地方额外地再来对此有什么象征性手法表达。不过这种情况单指这个梦,而非范例)。至于花心是个莲蓬,这应该象征着我希望我的下一段感情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个结果的。在这点上,本应直接表达的部分,由于我对婚姻生活的迷茫和不确定,所以用了个含蓄并且俗套的镜头来表现。同时,这个梦的最后一幕也再次强化了这点‐‐回头看那栋房子。这很有趣,此时,始终贯穿于梦的女主角并未出现,这既代表了一种混合的复杂情绪‐‐对未来感情的未知(被吹动的窗帘暗示不明方向及摇摆不定),又采用了一种直观化的浪漫镜头做了个含有期待性质的隐喻。
好了,这个梦到此全部解完。几分钟前回头看了一下,并且翻了翻当时记下的笔记,我确定这个梦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整理一下这个梦的分析及全部实质内容,不过在这之前请允许我把前面提到过的《梦的解析》中那段关于梦的表现的原文重新搬回来,让我们再看一遍,我相信此时读者一定会看懂的(绝无凑字嫌疑)。
暧昧的分割线
&ldo;在最初的时候,梦粗略地考虑存在于一些片段之间的关联‐‐这无疑是把它们连成一个事件。因此,产生了连续性(时间)的逻辑连接。从这点看来,梦就像希腊画派的画家一样,把所有的哲学家或诗人都画在一起。这些人确实未曾在一个大厅或山顶集会过,但是由思想来看,他们确是属于一个群体的。
梦很小心地遵循着这种法则,甚至连细节都不放过。无论何时只要梦把两个元素紧拉在一起,那么就表示在参与选材的两种原始欲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些特殊的亲密关系。这和我们的文词相似,&lso;ab&rso;表示这两个字母是一个音节。如果在&lso;a&rso;及&lso;b&rso;中间有个空隙,那么&lso;a&rso;就是前一个词的最后字母,而&lso;b&rso;是另一个词的起头,所以,梦中两种元素的并列不是无关的原始欲望随意拼接在一起,还是具有相似关系的。&rdo;
暧昧的分割线
现在读者应该能看明白了吧?现在让我们来完整并且系统地说一下这个&ldo;破碎的梦&rdo;好了。
不过在这之前先要把一些疑点解开。
(1)为什么在这个梦中,性行为可以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而不需要隐喻或象征?
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彻底清醒过来后曾经不解的问题。但几分钟后我明白了这是为什么。还记得吗?现实中她曾明确地向我表示过&ldo;我们生个孩子吧!&rdo;这代表着一个特许。有了特许,这种&ldo;被允许&rdo;的行为当然不受审查机制限制而得以顺利通过。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说过了,审查机制本身也是本我、超我、自我三方联合构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行为之所以不能在梦中被直接表现出来是因为超我在发挥作用‐‐超我是社会制度的个体化现象,还记得这个吧?所以,有了那句&ldo;特许&rdo;,就意味着并没影响到&ldo;常态&rdo;继续维持。这个梦中,性行为不必像其他梦那样躲躲藏藏。当然了,若你就是一口咬死那句&ldo;我们生个孩子吧!&rdo;是她指单体人工授精,那我也无话可说,只能认为你是找茬砸场子的(这种&ldo;特许&rdo;而导致的梦中出现赤裸裸的性行为在《梦的解析》中并未被提及,这一观点是哈佛社科院道格教授曾提及过的一个论点)。
(2)既然两种愿望在冲突,为什么潜意识不干掉它们,而非得用这么复杂的方法表现出来呢?
答:梦的原始愿望不是说来就来的,而且我相信它是先到达&ldo;审核层&rdo;(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之间的缓冲地带),然后进入到意识层才能表现为梦境。很显然,这两种愿望都已经脱离了&ldo;审核层&rdo;进入到了意识层。
(3)那为什么这两种愿望都能进入到意识层呢?仅仅通过其中一个不就没啥纠结了吗?
答:这两种愿望是并存的,假如不存在&ldo;冷眼的复仇意识&rdo;,那么&ldo;我依然喜欢她&rdo;意识则不会存在,就变成了我&ldo;喜欢她&rdo;。所以每当我想到其中一个问题,那么另一个问题则伴生而出。这种&ldo;孪生意识&rdo;并不罕见,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那灰质大脑中(灰质是个名词,好奇的人请自行查阅,不难找)。只是大多数&ldo;孪生意识&rdo;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梦中的这两种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时间地存在,是因为感情‐‐这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人无法没有感情。
(4)你怎么确定这是个&ldo;破碎的梦&rdo;而不是6个梦?
答:首先是角色的贯穿,其次是两种愿望始终在这些碎片中冲突、纠缠。其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愿望浮现出来了。而且对连续性的理解能力算是成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假如某连续剧第一天播了一集,第二天播了另一集,那么第二集哪怕上来就是换了时间地点背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惊奇地叫唤:&ldo;咦?这片子跟昨天那个剧情好像!&rdo;对吧?其实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ldo;客体永存&rdo;现象。
扫盲:什么是客体永存?
答:客体永存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一种认知经验。即:当一个物体在我们眼前被遮盖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个物体就凭空消失了。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学习而来的经验是因为我们在婴儿时期的最初阶段并不能认识到&ldo;客体永存&rdo;。这也就是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假如我们把脸用手遮盖起来,当再次把手拿开露出脸的时候,婴儿会表现得很兴奋的原因。这个过程在那个尚未曾认识到&ldo;客体永存&rdo;的婴儿眼里则是:他在→他消失了(用手遮盖)→他出现了(去掉遮盖物)。简单地来说,婴儿的认知就是这样的。
客体永存这一概念非常有趣,它既可以归纳到行为学(其实行为学本身也是心理学)中,也可以归纳到纯心理学理论中。前者不用说了,而归纳入后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及潜意识都会把这种&ldo;客体永存&rdo;现象同化及顺应到其他方面,这也就构成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认知。对于这一点,如果有人告诉我&ldo;你错了,意识不会把客体永存现象延续到事件情节(故事情节)或者事件表述(故事表述)中&rdo;,那么我只能对他的智商深表同情,仅此而已(补充一下:同化及顺应这两种&ldo;经验的扩展&rdo;,不是我瞎掰或者信口胡来的。请仔细想一下,我们不必把每一样东西都遮盖起来,再放开后才能确定客体永存这一现象对吧?当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会对更多事物产生出同化及顺应,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不必尝试每一件事情就可以推测出结果的原因)。
所以,对于这个梦是不是一堆破碎的、完全没有关系的梦,还是一个整体的梦,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