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瑜伽修行者的十大戒律 > 第24集本(第1页)

第24集本(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七页。

这一条戒是「不为助伴戒」,它的大意是说有情众生有一些所应成办的事情,比如说他身体上真的有病要去看病、他要去办事、或者他要去成办一个法会、成办一个福业等等,这个人可能是个初学者,身心怯弱,他真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在旁边从旁助伴,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菩萨他有能力堪可这件事情,你有足够的能力,你的现前对他的确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资助,菩萨在这种因缘之下放弃了有情不为助伴,这就犯到了同事摄的戒,也损害了我们曾经在佛前所发的大悲心,这条戒的大意是这样子。

辛二、无违犯

开缘的情况

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开缘情况有十二种第一个「若有疹疾」,菩萨本身有重大的疾病现前,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无气力」,这个菩萨本身身体虚弱,也就没办法作助伴了。

「若了知彼自能成办」,就是对方有足够的能力去成办这个事情,不管是他外表的才华、不管是他的心力都特别的足够,也就是说他本身是一个老参,不必旁边的陪伴就能够把这个事完成。

「若知求者自有依怙」,来求助伴的人本身有他依止的善知识来摄受他,这个人他有他的善知识,我们今天如果介入,可能不但不是助伴,反而变成一种没有必要的干扰,因为这个众生说是因缘所生法各有各的因缘,所以这种情况他自有依怙,我们就不应该去涉入。

「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这个有情他所要成办的事业,对这个有情的生命会引生种种的非义,非义就是他内心会因为造作这件事而产生颠倒,没有意义;第二个引生非法,不但是颠倒,还会造很多罪业、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条戒我们要注意,摄众生戒摄受众生当然第一个是助伴,但是摄受众生的目的是要引导众生修诸善根,大乘佛法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佛法为什么开方便门呢?只有一个目的──引导他悟入真实相。如果这样的助伴不能引导他悟入真实的道理,你这个方便门就开错了,就变成随便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引生生命当中非义非法的,会让他产生邪见、产生罪业的,我们一定要拒绝为他作助伴,所有的慈悲一定要经过智慧的观照。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我们不为他助伴,实在是他有一些过失,我们暂时不为他助伴,对他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让他知道你做错了某种事情。

「若先许余为作助伴」,我们已经答应别人了,刚好这个时间冲突,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空间跟时间,我们应该尊重我们曾经许下的诺言,你先答应别人。

「若转请他有力者助」,你自己实在没有能力,但是你转请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起码你内心已经尽力了。

「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你对于善品,这个善品你正在修习佛法的闻思修,或者听闻、或者在思惟、或者在如理的修学,你不想让这样一种内心善品的功德,因为你的助伴而停止了,你要成办一个殊胜的内心功德。

「若性愚钝」,你这个人的根性特别的愚钝,而且心思散乱,不但愚钝、心思散乱,你对于你自己所修学的法门很难领受,也很难忆持不忘,也很难通达无碍,换句话说,你自己也是初学者,说实在是自身难保,所以不适合有太多的外缘。

「若为将护多有情意」,就是说你用智慧的观察,如果你为这个有情作助伴,会引起众多有情的嫌恨,为了要保护众多有情的嫌恨跟信心善根,我们应该要作取舍。

「若护僧制」,这样的一种事情是僧团所不允许的,僧团制度所不允许的,我们应该尊重僧团制度。以上的因缘,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助伴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有情要成办一些如法的事情,第二个是菩萨有能力做得到,我们应该作助伴。助伴戒在整个摄受众生是排第一条戒,也就是它的重要性,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前几年读一篇《读者文摘》,它里面讲一件事在美国有一个妇女,这个妇女生了一个独生子,独生子去从军,打越战就阵亡,阵亡以后,美国把他的尸体送到家里面来。这个妇女是天主教徒,她就请牧师过来,牧师到她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这个牧师在她家客厅里面一句话都没有说,就陪着她看着她儿子的相片掉眼泪,就做这件事情。

事情过后,这个妇女讲出她的感受这个牧师虽然没有讲话,但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陪着我掉眼泪,这件事对我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今天对有情助伴,重点不在你做什么,而是他这个时候最需要别人在旁边给他一些精神的鼓励,可能他刚开始学习佛法,他要去参加五戒、菩萨戒,或者他要去做一个善法,这个时候你在他旁边,你可能什么话都没讲,但是你对他已经是意义重大。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从另外一个思考来看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今天归依佛陀,佛有三身从自受用的角度,佛陀是法身跟报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佛陀安住在祂的大般涅槃,当然这个是最殊胜的功德,但是我们凡夫没办法,我们凡夫这个心、这个见闻觉知不能在无相的这种功德安住,不可以,我们的心一定要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

比如说我们今天直接归依清净法身有困难,肯定有困难,所以我们真正受益的是二千五百年之前在印度受生、示现八相成道的应化身,虽然这个应化身是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它比不上报身的无量功德无量相好,但问题是我们真正是因为应化身而度化的,我们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了生老病死,陪着我们流转,在流转当中从皇宫里面出家、成道、说法、转法&nbp;轮、入涅槃,是不是?

我们真正受益的是千百亿应化身的释迦牟尼佛,而不是卢舍那佛、也不是清净法身佛,我们是透过应化身才知道有法身、报身这回事,是不是这回事!

所以我们今天自己的受益是如此,众生的得度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如果能够适当的为他作助伴,他对你就会生起欢喜心,你以后跟他开演佛法的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他以后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刚开始的起点就是你为他作助伴结下一个善缘。

所以佛陀整个摄众生戒第一条戒就是助伴戒,因为牵涉到他未来的得度与否。如果今天我们佛弟子不去助伴,一贯道、基督教去助伴他,他肯定信基督教、信一贯道去了,这个道理就是如此。所以摄受众生刚开始不是一个很深的道理,也不需要很大的功德,关键点就是你有一个想要陪他成长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对他是真实的受益,也为他以后得度种下一个殊胜的因缘。

庚二、不往看病戒

辛一、于有病者

壬一、有违犯

癸一、染违犯

这条戒是说菩萨看到众生有重大的疾病,不往照顾就犯到这条戒了。这条戒有两科,先看辛一、于有病者,这当中又分两科,壬一、有违犯,先看第一科的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