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臣和将军们一派附和声中,德皇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同时,7月5日,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这位82岁的老皇帝既不高兴也不兴奋,只是喃喃地说:“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次日,约瑟夫下令全国总动员,准备挑动战争。
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人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
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狡猾的英国人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他们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而且,民众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工人们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
没办法,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把英国打扮成和平使者。但让英国人没想到的是,这反而给德国人壮了胆:威廉二世一厢情愿的认为,英国不会主动参战,这样子,就能集中力量对付法,俄了。
。。。。。。
刺杀事件发生后,塞尔维亚国王意识到战争已不可避免,急忙命令驻俄大使向俄国求援,看在同祖同宗的份上,助塞尔维亚一臂之力。
“除了直接参战,我们会给与塞尔维亚盟友一切的支持:粮食,枪支,火炮。。。。。。”摄政王米哈伊尔大公如是说。
“那如果我们支撑不了,贵国仍旧袖手旁观么?”大使质问道。
“到那时候再说吧!”米哈伊尔极为不负责任的回答,突然,他看了看桌上的钟,一拍脑袋“大使先生,如果没什么事,请回吧,我还要去打猎呢。。。嗯,就这样,来人,送客!”
“大公先生。。。”大使还想继续说下去,可大公的忠实侍从立马抓住他,把他极为粗鲁的拖了出去。
对于塞尔维亚这个小弟,安娜想帮它也力不从心,首先,两国并不接壤,其次,国内的经济建设刚刚起步,急需一个稳定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相对于法德两国之间的宿怨及英德之间激烈的殖民地争夺,俄国与德国在最近几十年里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要热心的卷入战争呢?答案很简单,拿别人钱手软,吃别人东西嘴软,自己的国家借了法国人数百亿法郎,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安娜感觉俄国是被法国绑架了。
所以,安娜决定无耻一回,既不参战,也不还钱,自立根生,艰苦奋斗。安娜的想法已经在例行会议上公开,所有被她一手提拔上来的部长们一致支持这一理念,现在的关键就是哄好法国人,让他们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跳进战争泥潭。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负责接待法国客人的是上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伯父、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他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亲法者。毫不知情的尼古拉大公代表俄国与彭加勒,维维安尼会晤。热情的尼古拉大公宣称:一旦对德国开战,俄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
接着,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双方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
得到俄国的支持,法国总统彭加勒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参战的底气更足了。会谈期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招待宴会。席间,彭加勒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
。。。。。。
7月23日,彭加勒和维维安尼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俄国,踏上了回国的专车。就在这天,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最后通牒指责塞尔维亚政府违反它对奥匈帝国的承诺,纵容反奥运动,甚至纵容恐怖行为,通牒指出:“根据6月28日暗杀案罪犯的供认,可以看出萨拉热窝暗杀案是在贝尔格莱德策划的,凶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尔维亚的军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后,凶犯携带武器进入波斯尼亚,也是由塞尔维亚边防军官员加以安排和协助的。”
据此,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公开严厉谴责一切反奥宣传,接着提出10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塞尔维亚报纸不准刊载反奥文章;查封反奥组织;肃清学校教育中反奥宣传因素;按照奥匈提出的名单罢免那些参与反奥宣传的文武官员;奥匈当局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境内的反奥运动;奥匈的代表进入塞尔维亚境内调查萨拉热窝事件;严惩萨拉热窝事件有关人员;塞尔维亚政府必须就某些高级官员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发表的反奥言论作出说明;最后,塞尔维亚政府应当把命令它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执行情况立即通知奥匈帝国政府。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