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津钢铁厂,几乎是一日一变样。苏涣这位厂长不是天天来报到,但他每一回来,每一回都能看到新的风貌。
这样的变化,当然让他的信心更加充足了。而不是像初识这个男人时的担忧,忧心他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之所以还没能完成放心,也是因为现阶段的工作完全处于旧时代的范围。铁制工具的制作都还是用打铁炉,一群人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玩意儿。
要真正坚定,至少得等到高炉出铁水的那一刻。尽管苏涣也有看到砖造高炉的重建情形,但也只是打消很多疑虑而已。
林文理在钢铁厂重建工作上的顺利,就像是带来好运气一样。苏涣在很多方面的联络都得到了正面的回应。
其一就是重新和不少同门师兄弟取得了联系。之所以会联系这些人,也不仅仅是同门的缘故,而是这些人在过去就属于留洋派的,对于西方的学问有比较深的认识。
在战争期间,他们大多各自托关系,到联邦国定居避难。那里是世界上少数没受到战火波及的先进国家。
很遗憾的是,因为肤色的关系,他们在联邦国备受歧视。原因竟是八洲国向联邦国不宣而战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民愤。
纵使他们拼命解释,他们国籍是大金,与八洲国也是敌人,这也没有用。跟一群酒精上头枪在手的红脖子,能解释什么?
愿意听他们解释的人,根本一开始就不会来找麻烦。而会主动找她们麻烦的人,肤色不过是一个借口,谁真在乎国籍是不是八洲了。
所以看到战争结束,大金还是属于胜利者阵营,不少逃去联邦国的师兄弟又都回来了。
对于这些人的逃避行为,苏涣不想多做批判。不管怎么说,他们总比投降的那一批人好多了。
在苏涣认识的同门中,也有坚定认为大金必败无疑,早早就投降八洲国的人。这些人甚至在战争期间,还寄信给自己,要求归顺,抑或打算将苏涣发展成间谍的。
跟这群投降派的,苏涣当然是选择了断绝关系,连虚与委蛇的态度也没有。那些策反的信,直接交军统。
甚至在大战之后,这里头还不少人写信来求救,苏涣都没再搭理,该清算就清算。说果决,确实是很果决。
但这些人本就是官迷,痴恋权力,原本就和苏涣的理念不合。之后的分道扬镳,到如今的割袍断义,苏家老爷可从没后悔过。
要是当面看到,搞不好还要抄兵器上呢。
别以为读书人就不打架。人家孔老夫子可是左手教鞭,右手持剑,御车架弓,带三千弟子,四处以德服人的呢。
君子六艺哪六项,大伙儿深入了解一下。真以为百无一用唯书生呀。
至于那些从联邦国回来的人,能和苏涣取得联系也是十分高兴。理由很简单,他们当初为躲避战祸而远遁联邦国,说白了就是逃难;逃难当然是全部身家都带出去呀。
但是在联邦国的生活也不是很容易。首先就是在当地的主流学问是科学,儒学可没几个人懂。而在科学上的成就,或许这些人放在大金是人上人,但在人家的地盘也不过中人之资。
就算读书表现或考试拿到第一又如何。那些真正受推崇的大科学家,或是他们愿意带在身边的学生中,有几个是大金人?如此可见一斑。
就算想当寓公或做生意,在乡下或城郊,可能会受当地政府或警察的刁难,甚至直接没收。
就是在城里,也会被一群只凭肤色论事的人找麻烦,再不然就是打砸抢。要命的是,就算去报警,事后也澄清了国籍问题,指望着那些打砸抢的人赔偿吗?
要知道,以杀红番跟蓄黑奴起家的联邦国,这个时代的歧视问题依旧相当严重。即便同为白人,内部也分成了三六九等;更何况是肤色一眼就看得出来不同的人。
所以说这些避难到联邦国的人,几乎都是在吃老本,过日子。既然是坐吃山空,在联邦国又看不到出路,他们回大金也就理所当然。最惨的是那些想回来,但又没办法回来的人。
至于有没有在联邦国发展很好的人?
答案是没有!至少在苏涣的圈子里没有。
钱多叫肥羊。聪明不对头,那也叫没有用。除非在外头抱团,但也只能在圈子里玩;一旦出了圈子,一样得低头做人。既然如此,又为何不回大金呢。
而这些回来的人想要重新立足,一靠亲戚,二靠同门师兄弟帮衬。甚至还有那种花掉最后一分盘缠,好不容易回来的人。他们需要有人接济,才有机会翻身,要不然就直接饿死了。
所以苏涣的联系,纵使不比雪中送炭,那也是适逢其会。但是这些人能不能派上用场,还得看后续书信往来了。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不方便。
要是同一个城市,还能用电话联络。要是不同地方,那就只能靠电报联系。前者有所限制,后者死贵,不能拿来聊天,只适合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