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口镇是个临海的小镇,红河在这里汇流入海,一千多年前,西洋人的大铁船入河口,沿河而上,侵袭内陆。
红河口的土地贫瘠,人们大多以捕鱼为业。
想是因为西洋人曾驻扎过的原因,这里的造船业发达,还会造一种不用风帆、不用人力和畜力只用石炭就能在海面上飞驰的船,当地人称“火船”。
后来官府禁绝,火船渐渐失传。但红河人不用大型木料而用凡铁做龙骨的手艺,代代传承下来。
这里造的船比别处的大,还特别结实。越州船舶司看上这里的匠人,又因为红河口的便利,就在此地设立了造船所。
寅时三刻,张志远在红河镇的典仪修士的陪同下,抵达镇西二十里的大张村。
天还未亮,家家户户都亮了灯,先是祭祖,然后准备一天的吃食,最后大人小孩都收拾的干净,无论贫富与贵贱,全都穿上了最好的衣物。
村口有人守着,远远的看见张志远一行人,敲响了铜钟。
钟声宏亮且急促,就像每一个人的心情。
等他策马入村,只见村民们拖家带口,在道路两侧跪伏。
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礼乐阵阵,村中耋老杵着拐杖,领着村里的头面人物,颤颤巍巍的跪在马前,口呼:“恭迎我张氏的仙师大人”
张志远的时间不多,等下还要赶去好几处地方,本不耐烦这些场面功夫,但看这老者头发眉毛胡子全白了,激动的好像下一口气就喘不上来的样子,也只好耐着性子抚慰几句。
无非是自家人无须多礼,老丈请起折煞小子之类的场面话。
就这么简单几句,这耄老就好似得了什么天大的恩赏,老泪纵横,颤抖的说不出话了。
还是他身后的一个中年人机灵,爬着上前几步,“仙师大人舟车劳顿,还请往祠堂暂歇,待儿孙们准备好,再请仙旨。”
张志远点了点头,一声带路,就浩浩荡荡的的往张氏祠堂行去。
“我看这村子天然质朴,村民也是温顺老实之辈,想是道友家学渊源、传家有道了,在下佩服,佩服”
典仪修士五十多岁,胎息三层初期修为,拍起张志远的马屁是张口就来。
张志远不知道这‘天然质朴’是从那里看出来的,难道是破破烂烂的另一种说法?
他还以为张氏族人在乡下过得很不错呢。
不过他跟这里的人血脉早就疏远了,也不怎么关心。
一路跟典仪修士说说笑笑的进了祠堂,这里倒是建的冠冕堂皇,早就备好了招待仙师的珍馐,自然是倾其所有,做到了最好。
张志远把带来的人手分派下去,赶在卯时之前,总算将适龄的孩童挑选出来,只等录名造册了。
典仪修士这才告罪一声,拿着张氏族谱出去核验比对。
宗法制第一条:除了宗门、皇室、官府,在籍修士各家不能招收异姓修士,更不能冒籍、偷盗灵窍子为自家子弟,一经查实,首恶必诛,黄籍除名,家族解散。
所以这典仪修士必须来,没有他的背书,就算测出灵窍子,也不能算是张家人。
十年一次的登仙会,各修行之家自然无比重视,但这次好像有所不同,声势太过浩大了一些。
张志远沿途见闻,各村、各镇都在准备登仙之事,就连从未出过修士的乡野荒僻之地,也有修士去‘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