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小说]《三楚雄风‐‐汉王陈友谅》作者:郑和【完结】
小引
华中重镇武汉,风光旖旎的黄鹤楼景区,一座古墓矗立在蛇山南麓。此墓坐北朝南,墓前大约两米高的麻石墓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名号‐‐&ldo;大汉陈友谅&rdo;。墓碑之前建有牌坊,牌坊的前额书&ldo;江汉先英&rdo;、后额书&ldo;三楚雄风&rdo;。自明末以后,此墓几经整修,最近的一次重修为一九八一年,现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友谅(1320‐‐1363),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升元帅。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斗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军的大战中负伤身亡。
国人历来有&ldo;成者王侯败者贼寇&rdo;之说,陈友谅最终败在了朱元璋的手下,儿子陈理则在朱元璋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于陈友谅死后的次年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成了&ldo;王侯&rdo;,看在儿子捧出老子亲手缔造的大汉政权玉玺投降这一条,陈友谅虽未被列入&ldo;贼寇&rdo;之列,却也比那贼寇强不了多少,当然这是封建统治者立场的观点。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上,陈友谅早年即抛却元廷的&ldo;铁饭碗&rdo;,积极投身反元队伍,奋勇杀敌、足智多谋。率旗下百万雄师,曾横扫元廷统治下的湖广、江西、四川、江淮、江浙数省,歼灭了元廷大量的有生力量,客观上为相对落后的元王朝的早日垮台、为相对进步的朱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与此同时,陈友谅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政策和战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和失误,人性上也存在着所谓的刚愎、奸诈、嗜杀等缺陷。笔者以为,正是这样的两面性,才构成了他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陈墓牌坊上的&ldo;江汉先英&rdo;、&ldo;三楚雄风&rdo;八个字,正是人民群众对陈友谅其人一份恰如其分的总体评价……
陈友谅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上是一个成功人物,大家对他的了解,大多应该是在了解朱元璋的成功史之时,或许还会从京剧《九江口》等舞台形象上了解的。而我创作陈友谅这个人物的初衷则正是着眼于历史上并不成功的一些人物,因为他们往往会为人们所忽视、所遗忘,着眼于还历史的真实,不去溢美他、更不想埋汰他!
201第一章县衙小吏
1
大元至正十一年三月的一日午后,湖广行省武昌路蒲圻县城北通往赤壁古战场的大道上,两名地方官员骑在马上在慢悠悠地向北骑行,他们的身后不远处,跟着几名同样骑着马的县衙衙役。那马儿似乎知道主人此刻并不着急,在不紧不慢地迈着碎步,驮着它们的主人一路前行。
两名地方官员中的一位便是陈友谅,此刻,他的身份是本县县衙主簿,另一位则是本县县尹韩世辅。只见陈友谅跟在韩县尹的身后,既不和县尹并肩,又不会因为和县尹距离过远,以至县尹说什么时听不到。但此刻两人并未交谈,能听到的只是单调而又重复的马蹄声和清脆的马铃声。
眼下清明刚过、谷雨将近,大道两侧的杨柳树好像是耐不住一个冬天的寂寞,柔漫的枝条上早已吐出了一串串嫩绿的芽儿,在这和煦的春风里,尽情地舒展着那婀娜的风姿。偶尔在柳树中间,还能看到一两棵桃树,粉红色的花朶、花蕾浓浓密密地分布在显得苍老的枝杈上,是那么的绚丽和娇艳。山野里满眼都是吐着新绿的茶树和辛劳地采摘新茶的农妇,不时还可以看到大片嫩黄色油菜花。山野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明艳、那么的清丽。一阵清风吹过,随即带过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
韩县尹无心观赏眼前的春色,回过头来朝着他的属下看了一眼,却见陈友谅一双铜铃似的眼睛只顾东张西望,贪婪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也许是觉得一直听到的马蹄声有点儿单调,韩县尹&ldo;吁&rdo;的一声喝叫,随即勒住了缰绳翻身下马。陈友谅一见县尹下了马,便也跟着下了马,后面的衙役立即追了上来,接过了两人手中的马缰。
县尹回过头来轻轻地唤了一声&ldo;友谅&rdo;,陈友谅知道韩县尹有话要对自己讲,便立即紧走了几步,双手合拢作揖称了一声&ldo;大人&rdo;,随即一道继续前行。只听韩县尹言道:&ldo;友谅,这次羊楼洞茶农聚众到武昌路总管府越衙上诉一事,你事先到底知也不知?&rdo;陈友谅一听县尹查问羊楼洞茶农上诉一事,不禁一楞,稍加思索之后,便坦言相告:&ldo;回禀大人,实不相瞒,此事不但友谅知道,而且友谅直接支持了茶农们的上诉。&rdo;韩县尹对陈友谅的坦诚,还是嘉许的,但是万万想不到的是茶农们越衙上诉的背后支持者果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县衙主簿。想要责怪陈友谅,懦弱的本性却又使他开不了口。他是这么想的:陈友谅既然敢于做这样的事,必然有他自己的立场和考虑,现在责怪他又有何用呢?于是,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