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入林愈深,林中传来的喊声也愈清晰。
&esp;&esp;高文彩和他的六个属下戒备的神情渐渐松弛。
&esp;&esp;因为从传来的动静,逐渐可以辨出许多稚嫩的嗓音。
&esp;&esp;这分明是一群少年发出来。
&esp;&esp;八人在林中穿行了半刻,就来到一片空场。
&esp;&esp;只见一个青年汉子,正领着一群少年在操练。
&esp;&esp;那青年汉子身材高大,可能在一米九左右。
&esp;&esp;卧蚕眉,丹凤眼,面色黑红。
&esp;&esp;一眼望去,如同关羽再世,只是颌下胡须少了些,样貌年轻了许多。
&esp;&esp;但人真是长得英武帅气,仪表非凡。
&esp;&esp;“这就是阎应元!”
&esp;&esp;朱由简眼中光芒闪烁。
&esp;&esp;这外形和史书里记载的阎应元完全一致。
&esp;&esp;青年汉子见忽然冒出八个人,为首公子衣饰华贵,其他七人也都身形矫健。
&esp;&esp;他脸上微显惊异。
&esp;&esp;但神色随即恢复平定,没有叫停少年们的对练。
&esp;&esp;场上少年分为四队,每队十人。
&esp;&esp;每一队前边两人各拿自制的盾牌和木刀。
&esp;&esp;后边两人拿着带枝杈的竹竿。
&esp;&esp;再后面是四个拿着长木棍前面绑着钝头竹签。
&esp;&esp;最后两人拿着木叉子。
&esp;&esp;组成前后配合的阵列。
&esp;&esp;四队,两两厮杀。
&esp;&esp;朱由简这时也把视线从青年汉子,转移到这群少年。
&esp;&esp;“鸳鸯阵!”
&esp;&esp;他看着场上情形,不由轻呼出来。
&esp;&esp;说来,戚继光的声名早已远播天下,他的《纪效新书》刊刻流传也有几十年了。
&esp;&esp;有人学《纪效新书》操练阵法,本也不算稀奇。
&esp;&esp;但以朱由简所知,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esp;&esp;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
&esp;&esp;也许和戚继光、李成梁影响力的消长有关。
&esp;&esp;戚继光抗倭名声虽大,调至北方,却并无多少实战机会。
&esp;&esp;而与此同时李成梁在辽东却屡建战功。
&esp;&esp;万历初年,李成梁名声反而远远超出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