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里的事情,高振东并不知道,他的位置离这个层级还太远。
打听消息倒是可以找郑秘书,可是高振东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这个需求,不过和郑秘书的关系还是保持得很好的。
现在的他,正在京城钢铁厂,拿着运算所的池总工专程送过来的三叠样书发愣,速度这么快的么?
池总工之所以专程送来,并不是他闲得发慌,而是有事情和高振东商量。
样书说是有三叠,实际上也就是三本书。
——《逻辑运算及数字电路之设计》,字数450千字,第一次印刷,印数1000册,机工出版社出版。
——《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及设计》,字数600千字,第一次印刷,印数1000册,机工出版社出版。
这最后半句话就很有意思,高振东原地踏步,好事就办成坏事了?
倒是没有什么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个好事情,不论从哪个方面,对哪一位领导来说都是好事。
不得不说,李副厂长常年干的与人打交道的事情,说话就是有意思,这话字面意思和他实际的意思说了个满拧。
c的书没有,估计是运算所觉得那份标准实在是太过晦涩,只是准备作为内部资料内部刊印,要出书,那得等高振东的c语言教材了。
很明显,杨厂长话里有话,他掌握的情况更多。
杨厂长喝口水,笑着道:“我们还是专注于升格工作本身,不要节外生枝了,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嘛。”
而运算所去领取稿酬,再以运算所的名义发给高振东,实际上是运算所把大部分的风险都承担了过去,高振东甚至连红眼病都无需太多防范。
而且李副厂长有自己的渠道,要不然后面电视剧里为什么是他爬到了那个位置。
高振东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池总,领到之后,拿40%出来,分给参编的同志们,参编工作量你们所是掌握的,所以具体的我就不管了。”
同时,他对于技术科最近几个月的工作参与很深,除了渠道消息,他也有自己的判断。
稿酬规定是公开的,有心人拿着书的版权页数据,大概就能算个**不离十,高振东自己去领,这账就明明白白在他头上。
高振东看着池总工,发表着自己的感叹:“速度太快了吧,我记得我校核过后的样稿才返回去没多久。”
“池总工,谢谢你们,就按你们说的办。”
在他看来,所有人都可以不升级,另外调人替代,唯独这个高振东,那是必须要升上去的。
拿到批复,杨厂长召集第三轧钢厂的厂领导层开了个会。
就算处长安排不了,科长总是有空缺的,科长塞不进去了,股长虽然没级别,大小也是个长嘛不是。
老陈还没说话,李副厂长先笑着道:“爱护年轻同志是好事,不过我建议还是个人服从整体比较好吧,不要搞特殊化。”
剩下就是工作条件,报告里不甚明确,这个东西主要是要靠厂里解决的,不是部里的事情。
而汇编语言是应用类知识,适用范围要广一些,印数到了2000册。
池总工点到即止,不过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
基础稿酬千字十五,印数稿酬每千册8%,粗算下来,三本书稿酬高达22000多块钱,非常惹眼。
技术科是陈总的地盘,自然是他先说。
扯了部里“内部挖潜”的虎皮当大旗,陈总把人的路子堵得死死的,不过还是留了个尾巴。
人的问题,就这么波澜不惊的过去了,多出来的几个科长副科长还是够大家安排一下的。
有点儿超前了啊,实际上djs-59的产量,到现在也不过100多不到200台。
“关于稿酬的事情,是不是我们所去替你领了,然后再以我们所的名义发给你,这几本都是专业技术书籍,机工出版社那边是把千字稿酬定到了15块的顶格”
池总工回到所里,把高振东的意见和厉所长沟通了一下,厉所长也深感佩服,这回就更好办了。
而这个时候,十七机部关于第三轧钢厂技术科升技术处的批复也返回到了第三轧钢厂。
三本书集中出版,基础稿酬又是顶格,虽然印数不是太高,可是三本书加起来,这个数字可就太高了。
高振东接受了运算所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