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中庸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 第54章(第1页)

第54章(第1页)

换句话说,一个人真到达了见到自性的境界,不要修,不要你修威仪的,一个人到定的境界,自然是无比的威仪,所以&ldo;大威德金刚&rdo;。自己自然要具备了大威德,也具备了慈悲喜舍那一种威仪。所以他说:&ldo;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rdo;啊!

每读到这个时候,非常感叹!所以禅宗就叫做传心。传心是庄子的话,衣钵传人。这个儒家也感叹,不要佛家说正法要等到人来传,儒家也觉得传人很难,&ldo;待其人而后行&rdo;。等待,并不是呦!都是读儒家的书、做儒家的修养,哪个人变成孔子?不知道。哪一个人变成孔子,也可以证入。&ldo;待其人而后行&rdo;。所以孟子说&ldo;五百年而后王者兴&rdo;。真是啊!我们看历史上不管是文化学术上,在政治上、历史上的成就,几百年来出一个人,一个人就影响了几百年,有那么严重!乱世的人也这样,你看出乱世,像明朝一个张献忠,你看马克思,就到了一百多年。再加上一个马克思,。你要一个世界太平,要圣人来,要数百年之久。这是心里头无比的感叹!所以成就的人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勉励一个人自己要晓得努力,所以&ldo;待其人而后行&rdo;。

&ldo;故曰:&lso;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rso;&rdo;千万记住哦!千万千万注意!你们大家所谓学佛的也好,学道家的也好,就是普通讲学问的也好,&ldo;苟不至德,至道不凝&rdo;。你们很多人看到《金刚经》释迦牟尼说:&ldo;修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do;一样道理。你看读这个话怎么讲?要一切善法修成功,你才得开悟。你们现在随便是看看什么禅宗的书,青蛙一声&ldo;扑通&rdo;跳下水,&ldo;通!&rdo;那是禅;&ldo;见山不是山&rdo;,哦!那是禅!&ldo;忽然之间一笑笑,禅到了!&rdo;那怎么行呢!禅是靠道德、功德,&ldo;苟无至德,至道不凝&rdo;啊!道德都不成就啊,那个道像冰冻一样你冻不拢来的啊!你是水啊,你要冻拢来变成冰块啊!冰块要雕刻起来变成,那才会用。这个&ldo;凝&rdo;字用得好极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定是凝静、凝定、凝结了。所以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你们大家学佛不能得定,你就要反省自己心理行为、道德戒律。&ldo;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rdo;啊!至德,还不是普通的道德。这个至德到达了最高处,不可捉摸,看不见的。所以你说要想明道、悟道,&ldo;苟无至德,至道不凝&rdo;啊!自己要切实反省这个道理!不反省这个道理,就是。所以要&ldo;礼仪三百,威仪三千&rdo;。

所以我们为了要修到至道的凝定,只好从外面打进来。所以戒律的理念是什么?因为我们晓得是凡夫,只好拿个范围自己,走路嘛不要东看西看,你要这个样子&ldo;非礼勿视&rdo;,只好端端正正;&ldo;非礼勿听&rdo;,只好这个样子。慢慢从外面接近里头去,就是戒律、礼仪的作用。大英雄大气概根本用不着这个,他一下自己就到了。到了以后,他用不着;他无所谓戒,他自然是&ldo;礼仪三百,威仪三千&rdo;就到了。所以中国文化讲礼仪的&ldo;礼仪三百,威仪三千&rdo;,到了宋朝唐朝以后,佛法一变,所以到禅宗佛教起个大革命,把他这个印度的戒律变成中国丛林制度。到了丛林以后,宋朝儒家已经是衰落了,所以程明道他反对佛教,可是一到庙子里看起参,和尚出来吃饭,一看和尚的那个威仪济济,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矣!从没,佛,造就中国文化的大礼,那个威仪非常气派,可是自然的。

真正的诚恳的修行快没有了,大家都想开悟,我们只好八个字:&ldo;苟无至德,至道不凝&rdo;啊!怎么恢复啊?要想恢复只有自修,你要证得。证得了以后,自己到达了,&ldo;礼仪三百,威仪三千&rdo;,那么你懂得了,明白这个精神之外。所以我也常常告诉你们,都没有,那个准备呀,你怎么样去做到。

&ldo;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rdo;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青年们,将来要自己,包括国家、世界的人类在内,要想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不管男女,都要特别注意!现在告诉你们,提供一个路子,是有一个路子:&ldo;故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rdo;。&ldo;遵德性&rdo;,内养之学。拿现在你们在座讲,当然要参禅悟道,&ldo;遵德性&rdo;,先要求得内明之学。中庸讲的就是内明,&ld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rdo;内明之学,明心见性,&ldo;遵德性&rdo;。

你光是修道、开悟了,学问不够不行啊!‐‐&ldo;道问学&rdo;。有道、没有德性,有道、没有学问,你不能宏扬、不能利他的。所以像佛家的菩萨五明之学,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了。先是内明,明心见性;然后世间一切的学问乃至魔、外道,世界上没有不清楚的,才是菩萨境界。那个佛教菩萨五明之学拿中庸来讲,&ldo;遵德性而道问学&rdo;。非常重要!

那么这一句话,后来到了宋朝,理学家两派的争论。譬如陆象山这一派,陆象山是宋朝的大儒了,注重&ldo;遵德性&rdo;。历史上批评他贪,不是&ldo;笃&rdo;。什么思想?开悟、静坐、修定;见了性,学问自然好。朱熹这一派:&ldo;道问学&rdo;。啊,这个静坐修道啊,不容易开悟,不容易到达这个悟;必须要学问渊博了,集义之所生,最后才能到达。所以朱、陆,这个朱熹同陆象山的&ldo;朱陆争&rdo;。王阳明是走的陆象山的。那么,在中国文化学术史,所以讲王阳明啊、陆象山的&ldo;遵德性&rdo;。&ldo;遵德性&rdo;一派到了明朝晚年的流弊呀,&ldo;圣人满街走,贤人多如狗。&rdo;个个都觉得开悟了,就是像今天的佛学,禅宗到处流行,这个也开悟,那个也开悟,都悟到腿肚子里去了差不多,那,那已经到了菩萨满街走了,贤人多如狗了!很可怕!所以&ldo;遵德性&rdo;的流弊。&ldo;道问学&rdo;的流弊呢?就是朱熹这一派,一直到了八股文章啊,啊,之乎者也啊,写八股文章。然后像到了满清末期,说一个人都考取了举人了,功名还不错,结果到朋友家里,他说你要看什么书啊?《史记》。《史记》谁做的?司马迁。&ldo;司马迁是汉人啊?是哪一朝的进士啊?&rdo;那个朋友就告诉他,司马迁不是进士。&ldo;不是进士的书我不要看,那个不写书了。&rdo;呵!就是这个路线到达这种境界,这个文化,不要,不要,所以非要推翻不可。这是满清末年的故事。

所以啊,&ldo;遵德性而道问学&rdo;,两者要并兼。所以不管在家出家一样,内明之学立刻就做,痛下决心,非证道、非悟道(不可)!等于学佛的精神:不起此座。有这个决心,来学问。行菩萨道,在过去很难哦!过去念书文章好,像大师啊,像文章好,自然科学不一定好啊!叫他生到现在来,文章又要好、佛学还要懂、外文还要好,现在到了今天更难了。越到后世,菩萨就变成萨菩、萨菩了,就越来越难了!所以不敢来了。像你们学佛的更要大才了,所以没有大才下世了。不单文章好,悟了道,文章好,诗词都不行啊,你行吗?我都会,都很高明啊!现在啊,诗词都不行,你再把外文、中文、日本文,样样科学,什么学,考古学啊、灵魂学啊、什么学,鬼学都要来耶!&ldo;道问学&rdo;包括了那么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