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宋王朝赵匡胤豆瓣 > 第7章(第1页)

第7章(第1页)

宋代重文抑武,以文臣驾驭武将的国策是毋庸怀疑的,这就反映出其存在重用且优待文臣的一些祖宗家法,并被历朝皇帝所认真执行。上引范仲淹在庆历年间的言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就应如何处置一大臣之事而起,范仲淹主张免死而宽宥之,富弼不同意,所以范质问道:&ldo;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奈何欲轻坏之?&rdo;侯延庆《退斋笔录》载,在神宗陕西用兵失利,准备斩一漕臣之时,宰相蔡确说:&ldo;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rdo;《宋史&iddot;吕大防传》也载,哲宗朝,宰相吕大防说:&ldo;自三代以后,惟本朝百二十年中外无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臣请举其略……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rdo;此外,《长编》卷四九五,大臣曾布有类似言论;《宋史&iddot;章悖传》,宋哲宗也有类似说法。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爱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有的甚至横行不法。当国家和君主利益受到威胁及损害时,统治者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因为家法&ldo;不杀&rdo;不等于绝对不能杀,然而诛杀大臣确实不是北宋统治国策的主流。因此,即使没有太祖誓碑。与碑文类似的祖宗家法的有关誓约,看来还是存在的。

以上面分析而言,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拿出一定的理由,但又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对待宋代政治史上这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只有取审慎的态度,做进一步的研究。

宋初皇位的继承宋初太祖去世,为什么不是其成年的儿子继位,而是由弟弟太宗继统大业?是否其母亲杜太后有临终遗嘱?这遗嘱是书面的盟约,还是只有口头形式?甚或是宰相赵普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完全假造的故事?这一系列疑问,确实已很难搞清楚。

据《宋史&iddot;杜太后传》和《续资治通鉴》诸书的记载,建隆二年(961),杜太后病重,宋太祖服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已病入膏肓,召宰相赵普入宫接受宋太祖遗命。太后先问匡胤:&ldo;你登上皇位已一年有余,可清楚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rdo;太祖呜咽抽泣着不能言对,太后坚持要儿子回答,匡胤随口答道:&ldo;儿臣之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依赖祖上和母后的积德余庆。&rdo;太后摇摇头,认真地说:&ldo;不对,这实在是由于周世宗让幼儿做皇帝、主宰天下,使群心不附之缘故啊。倘若周朝有年长之君主,天下哪里会轮到你的手中。&rdo;太祖点头称是,太后又语重心长地嘱咐道:&ldo;你百岁之后,当传位给弟弟光义。四海之广,亿万之众,国有年长之君主乃社稷之福,你当牢记。&rdo;太祖泣不成声地回答:&ldo;一定听从母后的教诲。&rdo;太后回头看着赵普说:&ldo;你当同记我的话,不可违反。&rdo;接着,太后要赵普于榻前记下此遗嘱,作为给子孙的约誓书,赵普在纸尾签上&ldo;臣普书&rdo;三字,太祖手封其书,收藏于金匮之中,命可靠宫人谨密掌管。这就是历史上称之为&ldo;金匮之盟&rdo;的故事。

在此后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怀疑宋初&ldo;金匮之盟&rdo;的真实性,将其作为宋初皇位继统出现兄终弟及故事的依据。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它提出怀疑,认为此盟约内容是虚饰之说。近代学者进一步对它进行仔细分析,许多人认为此故事是由于当时朝廷政治斗争需要而假造的。

张荫麟《宋太宗继统考实》一文对此事分析得最为透彻,指出&ldo;金匮之盟&rdo;存在五大不可解释的破绽:一、杜太后死时,太祖才三十五岁,其子德昭十一岁,太后怎能预知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儿童?事实上,太祖去世时,德昭已二十六岁,完全成年。二、太祖既然坦荡无私地谨遵母命,又何必将盟约深藏封固?至少太宗即位之初,就应有人提出或公布盟约内容,以正太宗继统之名,然而却无人提及此事,其缘由如何解释?三、要直至五年之后的太平兴国六年(981),才由已罢相多年的赵普密奏朝廷,太宗发金匮得誓书,这才将其盟约公之于世。赵普既是参与盟约之人,太祖在世时不敢泄露尚可理解,为什么在太宗即位后还要蹉跎多年,不马上疏奏和宣布盟约的内容,而坐失尽快讨得太宗欢心的良机呢?四、从史源上考证,太宗时修的《太祖实录》,没有记载&ldo;金匮之盟&rdo;之事,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重修的《太祖实录》才加进此事,记载中且说盟约时太宗也在场。这更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太宗如果预闻,那在其登位之初就应实时公布,何须五年后等赵普上书,发之金匮?五、&ldo;金匮之盟&rdo;可谓王室密约;藏之金匮,命可靠宫人谨密掌管,当是朝廷秘密文件;后来赵普上书又是密奏。为什么此事需如此的保密?理由可能只有一个:即与此秘密相关者有四人,其中太后与太祖都已死无对证,惟剩下知情者太宗与赵普,两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其事,而其他人根本不知道&ldo;金匮之盟&rdo;的真相。这些疑点已充分说明,&ldo;金匮之盟&rdo;故事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在太平兴国六年。

那么,作伪的人是谁呢?许多学者都认为,从种种迹象分析,作伪者主要为赵普。宰相赵普识见过人,眷恋权力,又贪利好财,利用权势展建宅居,常常干些受贿营利的勾当,时还庇护违法谋利的属下官吏。在太祖后期,有人上告赵普及其属下许多不法之事,太祖震怒,欲拟旨严办,在太子太师王溥等的营救下,方得免除重惩,其属下官吏送御史台治罪,赵普被贬官,以同平章事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即位之初,赵普上表请求入京参加太祖入陵葬仪,太宗准他回京,顺势罢其使相和地方之职,改授太子太保这一虚衔。因为赵普于太祖在位时曾阻挠太宗继统而受到冷遇,居京数年,郁郁不得志,尝够了失去权势后的世态炎凉。且在新任宰相卢多逊的排挤打击下,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这时,卢多逊与皇弟赵廷美相交甚密,引起太宗猜忌,想借赵普这位元老重臣,打击政敌,巩固皇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