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三年(1186)一月,陈俊卿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为什么说南渡直言之臣,辛次膺&ldo;宜为首称&rdo;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莱州(今山东莱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后人推他为宋室南渡以后第一敢于直言的大臣,对他评价很高。
辛次膺的大胆直言,是不分对象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儿子在秘阁任职,辛次膺认为不妥,就上奏宋高宗:&ldo;带兵打仗,是韩世忠的功劳,与他的儿子有什么关系?石渠、东观,是国家藏书的地方,与武功又有什么关系?这个先例一开,恐怕会一发而不可收十。&rdo;并不因为韩世忠曾为国家立下大功,就有所迁就。秦桧帮他的妻兄王仲薤升官,他弹劾王仲薤曾经对金人卑躬屈膝,罪在不赦;又弹劾秦桧另一个妻兄王蝜;最后干脆将矛头指向了秦桧和高宗本人:&ldo;秦桧以权谋私,陛下纵容他这样做,国家的纲纪、大臣的责任何在?&rdo;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ldo;就算是外戚、皇室成员,只要陛下过分任用、宠信,我都一样能够弹劾他们。外戚、皇族尚且如此,难道大臣的亲戚,我反而不能弹劾了吗?&rdo;
在国家政治、军事等大事上,辛次膺同样不遗余力地向皇帝进言。他反对屈辱地向金国求和,和议成功之后,他上疏高宗说:&ldo;臣以前常说金人狡诈,不讲信义,希望陛下能够为国家好好地考虑一下。朝廷屈辱地与金国议和,臣认为是不对的。一些大臣不为国家着想,只想着奴颜婢膝地向金人求和,还荒唐地认为这很合适,不知道天下人都认为合适吗?忘记了国家的仇恨和耻辱,放弃自己的尊严来取悦敌人,难道天下人都能像陛下想的那样真的没有怨恨了吗?&rdo;
后来辛次膺被罢官,因为他名气太大,所以秦桧想把他收为己用,对此辛次膺只是笑了笑,却没有理睬他。孝宗即位后,他就用人、军事、财政等问题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直到辞官回家之前,他还劝孝宗不要重用汤思退,他认为:&ldo;今天的局面,不是汤思退所能够解决的;汤思退这个人,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rdo;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辛次膺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为何&ldo;君子惜之&rdo;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才气纵横,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他的诗、词、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诗歌的艺术成就最高。现存陆诗有九千三百多首,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可以说陆游是南宋诗坛上首屈一指的大诗人。陆游也很有政治才干。孝宗即位时曾亲自召见过他,并称赞他&ldo;言论剀切&rdo;,特赐他进士出身。在朝期间,陆游向孝宗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以及革新政治等方面的许多建议。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陆游就因为反对权臣龙大渊、曾觌,被贬出了朝廷。此后虽然他先后得到过张浚、王炎、范成大等人的赏识,但是仕途却一直坎坷,屡贬屡起,屡起屡贬,而且调动非常频繁,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恢复故土。当韩侂胄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主张北伐时,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毅然出山,主持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历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为韩侂胄撰写了《南国记》、《阅古泉记》等文章,遭到了舆论的非议,朱熹也批评他&ldo;不能全其晚节&rdo;,这就是&ldo;君子惜之&rdo;的原因。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经为陆游辩诬。其实这件事也确实无损陆游的光辉形象,他为韩侂胄撰写的两篇文章,主要是勉励他为国建功立业,表现出了一片拳拳爱国之心。然而韩侂胄的北伐却最终失败。嘉定二年(1210),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陆游在凄凉中含恨离开了人世,他的绝笔诗《示儿》是这样写的:&ldo;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rdo;
辛弃疾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杰出贡献辛弃疾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干,在文学创作上,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辛弃疾诗文词俱佳,他在词的创作上用力最勤,现存词作约有六百二十多首,在两宋词人中首屈一指,成就也最高,对当时和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一生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却始终不能施展抱负,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满怀悲愤之气,往往通过词的创作表达出来。在大量的词作中,他以炽热的情感、激昂的音调,抒写了渴望恢复故国的强烈愿望和提戈跃马、立功沙场的壮志豪情。&ldo;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rdo;(《破阵子&iddot;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种心情的突出体现。直到晚年,他还发出&ldo;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do;(《永遇乐&iddot;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语,充分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然而长期的得不到重用,又使他内心郁结着无穷的苦闷,在《水龙吟&iddot;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他抒写了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他痛恨主政者的昏庸懦弱,在一些词作中或辛辣、或婉转地加以讽刺,有时甚至进行尖锐的抨击。总之,辛弃疾的词,饱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
辛词的艺术成就也独步当时。辛词题材丰富,反映现实生活深广,举凡登山临水、怀古伤今、写景咏物、谈禅说理,乃至嬉笑怒骂,无不一一入词,大大开拓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前人论词,常以&ldo;苏辛&rdo;并称,苏轼是&ldo;以诗为词&rdo;,而辛弃疾则是&ldo;以文为词&rdo;,不仅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运用到词的创作中,而且创造性的运用散文中的词汇入词,从而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