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是个假相。为什么?因为它会变化。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这个假相,而被这个假相所转,那就是标准的生死凡夫,就从这个地方起烦恼、造业了。而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看到一个假相,他马上会作一个观照,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一段我们在前面的三卷半讲了很多,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会探本求源:怎么会有声音呢?它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就顺着开始去找,这个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从嘴巴中来,嘴巴也不会讲,怎么会有声音呢?身体也没有声音啊!我们一直观进去的结果,得到一个答案,就是“觅之了不可得”,所谓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声音只就是一个因缘的和合而虚妄地显现;当因缘消失的时候,它也就消失了。而它的本质就是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他能够从相里面悟入到性,这是一个关键,破妄显真。我们从它的表相而看到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就是“妙音密圆”。“妙音”指的是它一个假相,这个音声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是你能够回光返照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里正是说明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而循业发现。说是怎么会有音声呢?音声的本质只就是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各自循业发现。所以你看,一个音声,一百个人去听这个音声,一百个人听到音声都不一样。这表示什么?表示音声这个法不真实。如果音声是真实的,每一个人听要完全一样,因为它是真实的法。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福报大的人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苦恼的众生听到的音声都是刺耳的。这个就是说明什么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为我们的心性是受业力的熏习而各自循业发现,所以,我们能够从假相当中把心带回家,就是从“妙音”当中而悟入了“密圆”。这个是说明他成就圆通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成就圆通,就不是阿罗汉了,至少是圆教的初住、别教初地。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这个地方讲迹门,我最初是从佛陀的音声的教法当中而悟入了四谛法,证得我空真如,断除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讲迹门。“妙音密圆”是讲本门。
我们看总结,“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陀问我修证圆通的法门,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的过程,我个人是认为,以音声为所观境是最为无上、最为殊胜。憍陈如比丘把自己从凡夫到最初成道的修学过程表达出来。
这里有一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本来这个六尘应该首先是色,我们讲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色尘排第一,怎么声尘排第一呢?这个地方有点意思。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把声音排在第一个呢?蕅祖说,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就着娑婆世界的根机来说,音声对我们的影响是特别的重大,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是以音声来作佛事,所有的圣道放在音声当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音声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在里面。
所以,二十五圆通最初是以音声,所谓的所观境、所闻的声尘,排第一,而以耳根为最后,一个能闻的根排在最后。以音声当作最初,以耳根为最后,这表示一前一后的互相呼应而相契于娑婆世界的根机,有这一层意思,也有暗示其实圆通本根就在声音。
你看我们的净土宗,完全靠声音。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很多方式。“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要变现什么相貌都可以。你说我们今天画一个阿弥陀佛的相状,也可以;你用玻璃纤维做一个佛像代表阿弥陀佛也可以。但是,最简单的就是音声。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欸,佛陀就出现了,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最了当;然后你把这个声音再听回去,你就跟他相应了,本尊相应了。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方法的操作最简单、最直接,因为娑婆世界整个佛法的功德都是靠音声来传递。
【图四】
你看我们中国,为什么发展出这么殊胜广大的梵呗?有多少人是唱《炉香赞》而启发善根。它那个音声就在传递一种圣道的力量。这个当然娑婆世界很适合,因为我们习惯性在六根门头当中,我们喜欢从耳根来吸收圣道。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也就顺众生的根机,把音声排在第一个,把耳根排在最后,是这个意思。
壬二、沙陀观色
沙陀,就是优波尼沙陀尊者,是观察色尘。
我们看第一段,“依色悟道”。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这个地方先讲他迹门的修学过程。优波尼沙陀翻成中文叫色性空,因为他最初成道是观色尘的本性是空的,而证得无我的真理。
他从座位起身的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为什么说他也是观佛最初成道呢?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是到了鹿野苑去度五比丘,接下来所度化的就是优波尼沙陀,这是第二个因缘。相对其他比丘来说他是非常的早,所以除五比丘以外就是他了,所以他也说是“我亦观佛最初成道”,我也是在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而见佛的。
佛陀教他修什么法门呢?“观不净相,生大厌离。”佛陀当初在教导优波尼沙陀的时候,不是讲四谛法,是讲不净观,使令他对色身产生重大的厌离。
这个不净观,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提出了五种的不净:
第一个是种子不净。就是我们的色身当初它的一个受生的因缘,是由于我们临终的一分爱取烦恼,一个染污的心识;然后有父母的结合,所谓父精母血的一个杂秽的和合体。所以我们当初色身的成立,就是一个不清净的心法跟色法的结合,所以叫种子不净,色心皆不净。
第二个,生处不净。当我们一念的爱取烦恼而投胎以后,所谓的胞胎,所依止的处所是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生脏就是我们说的脾胃,消化系统;熟脏就是把饮食消化以后变成了大粪,蕴藏在大肠当中,叫熟脏。我们的那个胞胎就处在这个污秽的、杂秽的地方,这叫生处不净。
第三个是相不净。当我们出生以后,我们的色身是九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嘴巴,乃至于大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外相是不清净的。
第四个是性不净。就是我们色身的本质,本来就不清净。所以,乃至用大海水把它洗涤,剩下一个微尘,也是不干净的。就是说我们的色身其实找不到一个干净的处所,这叫性不净。
第五个,究竟不净。前面是指的受生,这个地方是讲死亡。我们死了以后,我们的身体慢慢地膨胀、青瘀,然后慢慢慢慢地破裂,长出脓血,然后虫啖,变成白骨,最后风一吹,又回到虚空,究竟不净。
优波尼沙陀最初见到佛陀,佛陀所说的法门是这五种不净。那么他次第地观察以后,对男女的色身生起深重的厌离。当然这个地方还不是圣道,成就圣道要观察诸法的总相,不净观只是个别相,它只是对治爱烦恼。
真正对治我见颠倒的是以下的道理,悟诸色性。这个地方就真实地悟道了,看到诸法的总相了,乃至于能够觉悟这个色身的本质。从最初的种子不净,乃至于最终的究竟不净,显现白骨而变成微尘,最后风一吹而归于虚空。他从头到尾思惟整个色身的过程,生老病死的过程,他觉悟到一个道理:空色二无。这个色法有一定的生起跟还灭的过程。你看色身出生了,然后死亡了,变成白骨,变成灰尘,最后完全消失掉,所以色尘当下是觅之了不可得。那么虚空为什么是不可得呢?因为虚空是假借色尘而显发出来的,色尘既然不可得,虚空也不可得,因为这两个是互相依存的。所以,他看到了色法跟虚空两个都是不可得,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而证得了无学道。
所以,他从这个地方证得无我的道理,在生命当中没有真实的自我,那当然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一段是讲到他的迹门。
第二段就讲到他的本门了。看第二段,“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到这个地方,佛陀就正式印证我叫作尼沙陀,或者讲色性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这一段就讲到他的迹门跟本门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