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解3 > 第九十八讲(第1页)

第九十八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224面,

我们讲到「三渐次」,三渐次蕅益大师是认为,你整个修学的过程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主要的内涵就这三个内涵,你要调饮食、调睡眠,做修道的基础,远离邪恶的因缘。其次,你要持戒清净,远离身口的过失。第三个就修圆顿止观。所以蕅益大师他的判定是认为前面两个渐次是一个助行,第三个违现业这个渐次是真实的真修,念念之间回光返照,在六根当中「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慢慢找到它最初根源,最后是成就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也解释一下: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也提到,这个“忍”不是忍辱的忍,这个“忍”是智慧的意思;「忍」开出来有五种忍,五种浅深差别的智慧:一、伏忍。伏忍指的是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依止对真如的信心,调伏烦恼使令不起,这叫「伏忍」。二、信忍。初地到三地以上的菩萨,他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不退转的信心,叫作「信忍」。三、顺忍。四地到六地的菩萨,他念念之间能够随顺真如佛性,念念观照真如的佛性叫「顺忍」。四、无生忍。无生法忍,七地到九地的菩萨,了知诸法悉皆无生,一切生灭的因缘,当下就是无生,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五、寂灭忍。十地到等觉妙觉,这时候他惑业断尽,身心寂静,清净无为。寂灭忍十地以上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讲「无生法忍」是七地到九地,了知诸佛悉皆无生。这地方是讲到能转的三渐次。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分四:庚一、观行转依号。庚二、相似转依号。庚三、分证转依号。庚四、究竟转依号)“诸位次”前面讲到六十个位次,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一下,这六十个位次前面三个「三渐次」,它不是修行的位次,它是方法,所以事实上是五十七个阶位。但是佛陀在后面会讲到五十五个菩提路。为什么会变成五十五个呢?因为“干慧地”它只是因,所以它不算,“妙觉”它是果,它也不算;中间的话才是真正菩提的路,必须把“干慧地”跟“妙觉”删掉,剩下五十五个菩提路。分四段:一、观行转依号。二、相似转依号。三、分证转依号。四、究竟转依号。

庚一、观行转依号

【图一】

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从观行位开始叫「转依号」,之前的都不算呢?因理即佛是众生,名字即佛虽然大开圆解,但是他内心的观行没有正式的生起,还不能调伏五住烦恼。所以从观行位开始才正式的,念念之间观照真如,调伏五住的烦恼,所以他才有资格叫「转依号」。这地方的六即佛都是约圆教来说的,诸位要知道都是约圆教。

依德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我们先看「干慧地」修行的因地:蕅益大师解释「善男子」,就是他修学三渐次以后。为什么叫“善”呢?内心调柔而正直,一方面正直一方调柔,一方面调柔一方面正直。

他的功德有第一个:「欲爱干枯」,这地方是指着他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也是经过持戒清净以后,对于贪欲的烦恼已经调伏而不生起,这地方主要是约着持戒来说的。「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正式的违现业,修习圆顿止观使令六根不再攀缘六尘。「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所以他整个今生的生命,在残余的生命当中,他已经不再造作生死的业力,把今生过完就算了,他今生当中都是在积集资粮,他不再去造作生死的业力。

所以他这个人他的功德相:「执心虚明,纯是智慧」。他以“虚明”的智慧来执持他的内心;“虚明”指的是他我空法空的智慧,叫「虚明」。所以蕅益大师说:虚明者,了知一切法皆如来藏,内心虚通明朗无有障碍。但是这地方的「虚明」我们要解释一下:它这个「虚明」主要的是一种胜解的力量,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没有真实的证入,只是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所以内心当中「纯是智慧」,表示这个人烦恼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调伏,平常当中起烦恼活动的范围很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智慧现前。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他的观照的智慧,能够很清楚光明圆满现前,而且照了整个十方的身心世界,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真实的法可得。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干”字?

出其所以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干”有两层意思:一、对治烦恼来说,这个人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了,欲爱的水已经完全被他的烦恼火烧干了,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贪爱烦恼,很轻薄,所以叫作「干」,从破恶的角度叫作「干」。从生善的角度也叫作「干」,因为他也还没跟如来真如的法性之流正式的相接。他的内心状态是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但是他真如的法性还没有真实的生起;杯子里面装了很多脏水,脏的水已经倒掉了,但是干净的法水还没有正式的倒进来,所以叫「干慧地」,他依止他的智慧,把烦恼的水烧干,但是真如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进来。

所以在古德的注解说:这个人调伏烦恼是怎么回事呢?欲爱初干。海公说:这个人是大石压草,观慧的力量把烦恼缚住,只是使令种子不起现行,种子没有断,所以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所以五品观行位,它这地方是生死凡夫,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根境不偶」这四个字是个关键。

我们从一个公案来看这四个字的意思:六祖大师有一个弟子叫神会禅师,因为六祖大师往生以后是「南顿北渐」,北方是神秀大师的渐教禅,南方是惠能大师的顿教禅。惠能大师往生以后,真实把惠能大师的法发扬光大的是神会禅师。这个人他十三岁就亲近六祖大师,非常聪明,悟性很高,六祖大师对他非常器重。有一天,六祖大师在打坐的时候,神会禅师就过去做他的侍者,大师打完坐要出定的时候,神会禅师就问六祖大师一句话:师父!你在打坐的时候,「是见还是不见?」打坐时候的“见”当然是六根的功能,你到底是有用六根去见闻嗅尝觉知,还是完全不用六根?六祖大师就用手拍了一下神会禅师的头说:我打你,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禅师悟性很高,说:我是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师也回答:我是亦见亦不见。这地方就是「根境不偶」。

“亦见”是我们的六根是有在活动的,你眼睛也是要去看,耳朵还是要去听。我们讲「六根不行」,好像是整个六根都关掉,不是这个意思!你平常当中眼睛还是去看,耳朵还是去听,第一个叫作「亦见」;「亦不见」见相当下离相,观照力要现前。所以见当中旁边多一个光明的智慧出来,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是在见相当下离相,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他的心是不动的,一念不生,但是他对整个外境是了了分明,这叫「根境不偶」。

在《楞严经》它是绝对不允许六识生起来,你可以用六根,但是你不能够「仁者心动」,你不能动,这就是所谓的「亦见亦不见」。你完全没有见,那你这个人就完全没有作用了,全断灭了。那你见了以后心随妄转,那就产生六识又带动了惑业苦,那就完了!造生死业。所以「根境不偶」是整个修行圆顿止观的思想。他根据「根境不偶」的思想,慢慢的把欲爱的水烧干了,但是他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生起,叫「干慧地」,这是第一个位次。

庚二、相似转依号

【图二】

前面观行位是形容他观照的智慧念念的现前调伏烦恼。这地方的“相似”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对真如佛性已经有相似的理解,这第一个意思。第二、他俱足圣人的一种相似的相貌,因为这地方他都是已经断惑了,起码断见惑以上。他有圣人相似的相貌,他对真理有相似的理解,这叫「相似」。因为他虽然没有破界外的无明,但是他三界里面的见思已经慢慢慢慢被他断除了,所以叫「相似」。他在判教当中是圆教当中的十信。「信」就是对真如理,念念的能够随顺忍可。在天台宗的判教,把这个位子判作六根清净位,六根里面见思烦恼的垃圾都打扫干净了。

信心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这地方的“心”,指的是前面的干慧地的那一念观照的智慧之心。前面观照的心它不断的加强,「中中流入」,他继续的用功,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念念之间能够生起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念念的观照真如,生起中道的智慧,它会产生一个功德相,叫作「圆妙开敷」。前面的观行位,他对真如理的理性还没有真实的契证,然后到这个地方「圆妙」,“圆妙”就是讲真如佛性,他是圆满而不可思议。真如佛性在十信位初信的时候,他的中道智慧慢慢的增长,他慢慢的契入真如佛性,就像「开敷」,就像莲华一样一层一层的渐开,一层一层的深入。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圆就是前面的圆妙,从这真实的妙圆真理当中,开发他一个心真妙的佛性。「重发真妙」就是前面的「开敷」;「从真妙圆」就是前面的圆妙。他对真理的了解一天一天的深入,一天一天的深刻。最后「妙信常住」,对于佛法僧三宝,还有对真如这四个法,产生真实不可破坏的信心。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妄想”指的是他界的见惑,三界的见惑被他灭尽无余,中道纯真的智慧念念的现前,叫作「信心住」。「信心住」也就是他已经断除三界的见惑,在小乘的阶位当中已经算是初果的阶位。

「信心住」在『摄大乘论』当中说:一个人到了信心住,他的三大阿僧只劫就正式算结。这菩萨内心俱足三种功德力:

第一、清净力,他菩萨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的信解,信解大乘实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内心有这种清净的信解力量。

第二、坚固力,他对于整个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坚固不可退转,产生坚固的菩提心。第三、增上力,他不断的继续的修学止观,使令内心止观的力量不断的增上。

这是十信位,初信的菩萨的三种功德,清净力、坚固力、增上力。

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这是承前面初信的功德,他对中道实相的信心可以说是俱足成就;「一切圆通」,对身心世界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已经是圆满通达,他对整个当下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它整个根尘识交互作用当中,他整个根尘识的作用已经不会障碍他坚固的菩提心。如是乃至对无始劫过去未来无始劫当中,他舍掉一个旧的身接受新身,他对内心的烦恼习气,都能分明的现前在一念心性当中;对于整个过去现在未来的烦恼习气,这个善男子都能够忆念而没有忘失。

这段是什么意思?他的观照力已经超越整个时间相,我们讲这是过去的烦恼、这是现在、未来的烦恼,他能够知道实是古今不离当下的一念,他对整个烦恼的调伏是念念的现前。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叫「念心住」,也就是说,他整个智慧的观照力更加的深入了,更加的圆通。

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