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曜忙亲率三万人来救。等赶到石梁戍时,刘岳已经断粮数日,只能靠杀马为食。石虎让石生率两万人继续围困石梁戍,自率两万人对阵刘曜。两军交战十多天不分胜负,都人困马乏。
石虎带着两万人回去和石生围困刘岳的两万人换了一下,第二日又来战。刘曜的人已经累得要命了,而石虎新换上的这两万人都是生力军,结果刘曜便大败,退军三十里。石虎并不带大兵去追,而是派两千精骑兵跟在后头。一到三更半夜,就在刘曜的营外敲鼓放炮,并围在四面大喊道:&ldo;石虎来劫寨了!&rdo;
刘曜的军队真的以为有人劫寨,裤子都顾不上穿,骑上马就跑。就这样刘曜一直跑到前赵国,石虎的两千精骑才退回去。刘曜的军队虽然没有伤亡,却在一路上跑散了一大半,直到退回长安之后,才陆续有士卒回来。
石虎这边从从容容地攻下了石梁戍,还是老规矩,把所有的降将降兵全部挖坑活埋。一共坑杀刘岳及其将佐八十余人,坑士卒万人。刘曜得知,出城祭奠,大哭七日,方才入城。
刘曜统一北方的雄心受阻,至此消沉起来,开始大兴土木,先前停建的酆明观与西宫又建了起来,又为自己在霸陵西南修筑寿陵,后来又在滈池建起陵霄台,动用了大量民力。
一些大臣也劝阻说这样做太劳民伤财了,不是咱们这样的国力可以承受得了的。刘曜不但不听劝,建完这些大型工程之后,又开始在粟邑为他的父母建造大陵。这个大陵光地基就周长二里,高有百尺,动用六万男子为役,百姓不堪其苦。许多大臣劝谏,刘曜仍是不听,又常在宫中设宴,与公卿聚饮,而不许谈论朝政。
五年之后,即咸和三年(328)七月,石勒觉得时机已到,命石虎带着他的四万精兵来攻前赵。
石虎先占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再向西一路攻城略地,沿途五十余县纷纷投降,警报如雪片般飞入长安,刘曜命只有十多岁的太子刘熙与自己的二儿子南阳王刘胤守住长安,亲自率国中十五万精锐兵士去和石虎决战。
刘均劝道:&ldo;皇上您只需派一名上将就足够了,不应当亲自出战!&rdo;
刘曜哭道:&ldo;刘岳之死,朕时时不能忘记。正要报当年洛阳之仇,怎能不亲自出战?&rdo;遂由卫关北渡黄河,分十路包围石虎军。石虎见对方势众,急忙率军撤退。刘曜一路穷追猛打,石虎损兵折将,四万精兵,损失大半,直逃到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朝歌镇)方才立住脚。
刘曜乘胜由大阳关南渡黄河,再攻洛阳。石生不敢出战,死守城池。刘曜攻了半个月也没有攻下。因多日不克,刘曜便把洛阳边的大堤给决了,水淹洛阳。洛阳城内的百姓和士兵找到地势高的地方居住,继续守城不降。又过了三个多月,刘曜见实在是难以攻下洛阳,便分兵先取了汲郡(今河南卫辉市)、河内(今河南部泌阳)、荥阳(今河南荥阳)和野王(今河南博爱县)。后赵震惊。
石勒亲自去救洛阳,右长史程遐说:&ldo;刘曜现在势头很猛,和他正面冲突讨不到便宜。洛阳城坚粮足,他一定攻不下来。而刘曜孤军深入千里之外,肯定不能持久,不如等他打累了,自然就会退兵。您不应当出师。&rdo;
石勒听程遐说得很不像话,大骂道:&ldo;你知道个屁!胡说八道什么!&rdo;让人将程遐赶了出去。这时候右侯张宾已经病死,石勒总觉得每次遇到大事,便缺少一个得力的人商量,很是不爽。这时记室参军徐光走进来道:&ldo;别人认为刘曜勇不可当,我认为刘曜只是一勇夫而已。&rdo;
石勒听了眼前一亮,遂问为什么。
徐光道:&ldo;刘曜不直接乘胜进攻大赵国的首都襄国,反而跑去围攻并不重要的城市洛阳,难道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才会做的事吗?而且刘曜十五万精兵,攻一城而百日不克,一定军心懈怠,士卒劳顿。您若与之决战,取胜的把握极大。要平定天下,一统北方,便在此一战,这么好的机会,您一定不能放过啊。&rdo;
石勒听得热血沸腾,拉住徐光的手道:&ldo;你的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我总算找到可与我相谋之人了!&rdo;于是调集兵马,命令石堪、石聪、桃豹等各率所部在荥阳会师;又令石虎进据石门。石勒亲率四万兵马出襄国,去攻刘曜。
石勒率军渡过黄河。徐光对石勒道:&ldo;刘曜如果屯兵于成皋关,据险而守,我们就会很被动;如果在洛水陈兵阻挡我,或可一战;如果坐守洛阳,则必为我所擒。&rdo;
等到了成皋关,并不见关上有刘曜的一兵一卒,石勒大喜过望,以手指天大声喊道:&ldo;这是上天有意要让我灭刘曜啊!&rdo;石勒与石虎、石堪、石聪、桃豹等各路军马在关下会师,共有步兵八万,骑兵三万。大军迅速前进,直杀到洛阳。
刘曜听说石勒率十多万大军前来,急忙撤了洛阳之围,退到洛阳城西扎下营寨。
石勒很顺利地与洛阳城内的石生会师,石勒派石虎、石堪与石聪等人驻兵在城外,自己率四万步兵进入洛阳城内。进城之后,石勒先登城巡视,见刘曜并没有在洛水南岸驻军,而是在洛阳城西下寨,哈哈笑着对左右道:&ldo;刘曜真是个蠢货,各位将军就等着庆功吧!&rdo;
第二日两军交战,石虎率步卒三万从城北向西,直击刘曜中军;石堪、石聪各率八千精骑由城西向北,直击刘曜前锋;石勒则亲率城中步骑四万出阊阖门,绕到刘曜军后,夹击刘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