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迅速做出政治和外交反应。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小布什总统弟弟到灾区巡视;老布什和
克林顿领导&ldo;全国性赈灾运动&rdo;的场面。小布什在夫人劳拉和老布什及克林顿陪同下,还到
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大使馆进行吊唁。同时,布什总统下令全美国下半旗一周,对
&ldo;大悲剧中的受难者&rdo;,尤其对数以万计的死者和孤儿表示同情。美国的认捐额,也戏剧性
地一下从1500万美元飙升到3亿5千万美元。2、立即组成区域性国际联盟--实际上即战
争结盟,为组成盟军做准备。这种类似战争动员和舆论准备的行动开始的同时,布什在他的
得克萨斯州牧场宣布,美国已经联同澳洲、日本和印度,组成&ldo;国际核心救灾组织&rdo;,领导
印度洋海啸灾区救援工作。不仅把中国、欧盟有意撇在一边,连联合国也再次被晾在一边,
一如伊拉克战争时的历史重演。此次美国组织的&ldo;四国帮&rdo;,被分析家称为&ldo;可能是美国主
导的亚洲版北约的一个翻版&rdo;。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是太平洋大国,也是美国的传统军事盟国;
印度近年与美国是&ldo;战略伙伴&rdo;,彼此已经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联合行动机制。四国在如此短
暂的时间里如此惊人的步调一致,足见其在共同利益促使下的心照不宣。虽然&ldo;四国帮&rdo;的
寿命不到一周,作为应付未来在亚洲战争危机中联合军事行动的一次实践机会,其意味十分
深远。3、以高机动性的海空力量快速开进,以控制局势,抢占有利态势。这些国家战略层
面上的行动之后,是军事战略层面的紧密衔接。在所有参与救灾的世界各国军队或救援组织
中,美军最早到达灾区,显示了以海空力量为主要编成的美军的高机动性。
c形包围第二章窥破玄机第六节、海啸赈灾的准军事观察(3)
2004年12月31日--距海啸发生5天,美国第一支包括航母和4艘舰艇组成的舰队
已抵达苏门答腊的北部海域。2005年1月3日,以&ldo;好人理查德&rdo;号为核心,由一艘直升
机航母和7艘支援舰组成的第二支美军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灾区。由6艘运输
舰组成的第三舰队,满载包括可支持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行动30天所需物资,从韩国和关岛
开往灾区,直观地揭示出这个美国太平洋上战略基地的&ldo;战略&rdo;性。&ldo;林肯&rdo;号航母的兵力
装备平均每天出动6到7次,把30多吨食品和净水运往印尼的偏远灾区。其出动强度,几
乎相当于一场局部战争。&ldo;仁慈&rdo;号大型医疗舰拥有上千张病床并且可供救援直升机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