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书,始作一整体分类,前面七、八章,由形而上的道体,谈到人事与物理的现象与必定的法则。使我们知道如何做事、处世,如何在人世间作一辈子的人,在物理世界的自处之道。最后告诉我们如何修道‐‐修道是后世的观念,老子的本意,是使我们的人生,自然与天然法则相吻合。这是《老子》一书的体系。
老子五千文过关
研究老子写这本书的动机。前面曾介绍白居易那首幽默老子的诗,说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他自己写了五千字,究竟老子是愚笨,还是有智慧?这首诗读来真是耐人寻味,不禁发会心之微笑。
另一方面,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有关老子的记载说,《老子》这本书,是被逼写出来的。
说到这里,有一段可叙的插曲。
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老子的问题:他晚年究竟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他死在哪里?不知道。在历史文献的资料上,只说他西度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究竟是往中东或者到印度去了?不知道。在他离开中国时,有没有领到关牒‐‐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和出入境证,也不知道。
但是,历史上提到一个人物‐‐关吏尹喜,大概像现在机场、码头海关的联检处长,知道这位过关老人是修道之士。据《神仙传》上记载:有一天,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国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气东来,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国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圣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
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踱到函谷关来了。关员向他索取关碟,他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关吏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碟,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ldo;规矩&rdo;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ldo;规矩&rdo;。好在这位关吏,对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ldo;只要你传道给我。&rdo;老子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
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而他的这部著作,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道家鼎盛起来,道教变成国教。这时,道教的人,要抗拒佛教,就有一个进土,也是五代时的宰相,名叫杜光庭的,依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有一说,后世对于没有事实根据而胡凑的著作,叫作&ldo;杜撰&rdo;,即由此而来。其中有一部叫作《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到了印度以后,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在佛教中,也有些伪经,说中国孔子是文殊菩萨摇身一变而成。宗教方面,这些扯来扯去,有趣的无稽之谈,古往今来,不可胜数。
关于老子本身的这些说法,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但有一事实,他的生死是&ldo;不知所终&rdo;,查不出结果的。倘使根据《神仙传》上古神话来说,那么,老子的寿命就更长到不死的境地了!
那些神仙故事,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的这部著作,则确实是被徒弟所逼,一定要得到他的道,因此只好留下这部著作来。尹喜得到老子的传授,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以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连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
最近,有些上古的东西出土,如帛书《老子》等等。由这些文献资料中,更显示了老子学说思想的体系,是继承了殷商以上的文化系统,亦证明了古人所说的话没有撒谎,是真实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ldo;道&rdo;与&ldo;名&rdo;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头头是道
现在我们也来凑热闹,讲《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长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道歉万分,以外行人妄说内行话,滥竿充数,不足为凭。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传统文化中的&ldo;道&rdo;字与&ldo;天&rdo;字先讲清楚,才好开始。
读中国书,认中国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对于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读古代文字章法所写成的古书,必须具备有《说文》六书的常识。
在古书中,&ldo;道&rdo;与&ldo;天&rdo;字,到处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方块的中文字,便包涵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但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几个观念。不像外文或现代语文,用好几个,甚至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以现代人来读古书,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据上的麻烦。同样地,我们用现代语体写出的文字,自以为很明白,恐怕将来也要增加后世人的许多麻烦。不过,人如不做这些琐碎的事,自找麻烦,那就也太无聊,会觉得活着没事可做似的。
例如&ldo;道&rdo;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ldo;道&rdo;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ldo;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do;这个&ldo;古道西风瘦马&rdo;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ldo;道者,径路也。&rdo;
(二)&ldo;道&rdo;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ldo;天道远,人道迩。&rdo;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ld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rdo;孙子所说:&ldo;兵者,诡道也。&rdo;等等。
(三)&ldo;道&rdo;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iddot;系传》所说:&ldo;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rdo;又如道书所说:&ldo;离有离无之谓道。&rdo;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ldo;即有即空,即空即有。&rdo;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ldo;道&rdo;字,便是一般所谓&ldo;常言道&rdo;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ldo;道&rdo;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ldo;道来!道来!&rdo;&ldo;速道!速道!&rdo;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ldo;某某道&rdo;或&ldo;某人说道&rdo;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ldo;曰&rdo;字。如&ldo;子曰&rdo;、&ldo;孟子曰&rdo;等等,如此,《老子》原文&ldo;道可道&rdo;的第二个&ldo;道&rdo;字是否可作&ldo;说&rdo;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ldo;天&rdo;字提一提。古书上的&ldo;天&rdo;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ldo;天行健&rdo;的&ldo;天&rdo;。(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ldo;吴天不吊&rdo;。(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ldo;苍天苍天&rdo;。(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ldo;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rdo;。(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ldo;天命之谓性&rdo;。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ldo;道&rdo;与&ldo;天&rdo;,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ldo;道&rdo;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ldo;道常无为&rdo;、&ldo;道常无名&rdo;,以及&ldo;道法自然&rdo;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