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狼鹰暴雨
更新时间2010-10-1715:10:56字数5918
日军残余在工厂区的两个中队,在战斗群的反攻中被化为一团毫不起眼的烟云,根据电子报纸的数据,这次他们一共干掉了大约900多个鬼子。
杨晓坤和吴松在9月1日整顿了龙王战斗群在工厂区的防线,重新设置了很多必要的障碍物和陷阱。同时派出部分容克ju52大姨妈运输机降落在南部的大型空地上,它们将部分伤员和没有弹药的重武器后运回基地,并带来部分补给品和基地后备的200多名士兵。
另外在西线战场,由哥哥杨晓同指挥的联合军青龙部队主力、刘群的炎龙部队以及部分配合作战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在白塔埠地区也展开了一次比较激烈的阻击战。他们的对手是日军新来的第58步兵旅和海军陆战队一个团,并伴有装甲部队和伪军的支援,日伪军企图对在这里的联合军和八路军部队实施报复性的围攻,因此打起来可谓是不惜血本。
刘群为了避免部队遭到敌人的重创,派出第18游击团袭击日军后方,这支部队在几天的战斗中击毙了1300多个日伪军、摧毁火炮45门、坦克和战车16辆。8月31日,炎龙部队的第231步兵团(不含第1营)及其配属的装甲支队按计划撤离白塔埠东侧的阻击阵地,接替留驻后方的预备团把住从伯东镇到平阳村之间的那一段铁路支线。
日军第155联队为了给前些日子在白塔埠被灭掉了的友军第154联队报仇,从东海县大举出动,直逼国军新编第9团的阵地。杨晓同多次用无线电通知弟弟,请求予以强大的空中支援,不过由于杨晓坤的电子报纸有时会出现在战场上突然掉线的问题,结果压根就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不过这些问题此时对于中日双方来说已经无关紧要,因为自打半个月前八路军的那个闪电战一开始的时候,双龙联合军的飞机就轰炸摧毁了日军在连云港、海州和青岛等地的机场,从而使日军陆航和海航与地面部队的联系几乎中断。
因此现在双方在白塔埠进行的是那种相对堂堂正正的单纯的地面行动,这下联合军士兵对鬼子的空中威胁自然也就没了顾忌,而日本人则就得老实承受着来自华军陆军部队强大防御火力所造成的损失。
9月2日早上,日军第66旅主力费了大约3天左右的时间,才从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的公路上缓慢转进,并出现在沿海工厂区的北侧林地。从电子报纸得到消息的杨晓坤,立即带领少数伞兵、特务排战士和npc小组到那里隐蔽侦察,发现那里的日军大约有两个联队,而且重武器也正在安装当中。
马特凯恩一挥手,伞兵们立即在林地的侧面架起82毫米迫击炮,和配备75发弹鼓的zb26e机枪,顿时大量的炮弹和子弹倾泻而出。杨晓坤趁机用zh29半自动步枪毙了几个正在指挥架炮的鬼子军官,然后才跟着突击组撤退。
日军到现在还能组织反击,这主要是因为那些从东京毕业的士官具备与尉官差不多的指挥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接替军官的位置。杨晓坤对此当然毫不客气,直接让乌尔班小组的索米冲锋枪扫射,为撤退作掩护。
杨晓坤回到了水泥厂仓库,他在电子地图上看到联合军、八路军与日军在白塔埠实在是相持不下,哥哥杨晓同又在不停地唠叨空中支援。于是他便决定来次大规模的空袭,准备用炸弹来往死里镇压日本人的气焰,也算是对联合军提供的一种回应。
想到这里他告诉吴松&ldo;这个工厂区我就交给哥们你了,我马上要回去派飞机帮刘总和我哥哥他们,记住你们千万不要随便放弃阵地。&rdo;
吴松点点头说&ldo;你就只管去吧,这地方的安全你可以放心。&rdo;
杨晓坤和马特凯恩与施瓦茨他们三人,在当天夜里就返回了龙王基地,开始策划这次对西线日军的大规模空袭行动。不过库尔特和洛克斯则暂时留在工厂区,负责协助指挥战斗群炮兵的作战。
&ldo;长官,我们现有的航空兵飞机有来自德国的容克ju87斯图卡、亨克尔he111和波兰的pzl37轰炸机、容克ju52运输机重型攻击机、109e战斗机和阿拉多ar-196水上飞机,另外还有些来自日本人的产品。&rdo;马特凯恩介绍了一下现在他们空中力量的机型情况。
杨晓坤想了想说&ldo;咱们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达到预期的攻击效果,这比如何使用好那些飞机要重要很多。&rdo;
马特凯恩说&ldo;要不我们就直接让中型轰炸机和战斗机一起轰炸日本人兵力比较集中的地方,那样的话效果应该不错。&rdo;
杨晓坤看着电子地图,发现这会儿不管是白塔埠还是滨海工厂区,都已经在炮火中变成了一锅粥的状态。日军第58和66两个步兵旅,在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掩护下拼死向华军在东西两线的阵地突击,另外在青岛集结的2个整师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大批军用物资从海上源源不断地送到山东战场。
他招来了擅长小规模海战的前德国海军中尉格兰夫&ldo;如果按你自己的经验,鱼雷艇大队能有把握完全封锁山东沿海日本人的港口,并限制他们的运输活动吗?&rdo;
格兰夫敬礼回答&ldo;报告长官,现在可能还不行。&rdo;
&ldo;为什么?&rdo;
&ldo;因为日本人经过巡逻监视区域的船只实在太多,它们看上去有些混乱,咱们根本搞不清楚具体位置和需要攻击的目标。&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