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皇帝亲自在午门举行受俘仪式,祭拜老天,上告太庙,一一审讯后将他们凌迟处死,传首九边。
赵全等人伏诛后,朝廷上下为之大喜。自此,笼罩在长城上空的战云顿时消散,和平的阳光又普照在这块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张居正等人也信守承诺,把俺答孙子封了明朝官职后,威风凛凛地礼送回家。俺答和钟金哈屯(即三娘子)感激得流下热泪,遣使感谢明廷不杀之恩,发誓再也不侵犯大同边境。
中央与边臣的齐心协力,取得交换人质的成功,然而这只是制虏安边的开始。王崇古根据内阁指示,动员俺答及其子侄昆弟先向明朝纳贡,俺答爽快地表示愿意遵办。
雪花飞舞的寒冬,俺答联合蒙古各部正式向明廷提出封贡请求。不巧的是,方逢时因&ldo;丁忧&rdo;回籍守丧,暂时离开岗位,由山西按察使刘应箕接任大同巡抚,刘氏与方逢时私交甚密,尤其支持前任巡抚对蒙政策。张居正就鼓励王崇古和新巡抚趁此绝佳机会建立不世之功。
前线形势一片大好,朝中政局却不容乐观。
保守派在上个回合一度支持诛杀赵全等汉奸,却始终不赞同开市贸易,他们继续团结起来反对封贡,一切又陷入僵局。保守派固执地认为:&ldo;堂堂大明和鞑靼互市,仿若汉与匈奴之和亲、宋与契丹之&lso;檀渊之盟&rso;,丧权辱国,有损国朝颜面。王崇古为邀一时之功,不考虑国家长远利益。&rdo;
张居正无法忍受保守派的冥顽不化,厉色呵斥:&ldo;封贡一事是制虏安边的大机大略,这些人以娼嫉之心,持庸众之议,只顾眼前,不见长久,费尽心机搞破坏。国家以高爵厚禄供养这些人,但他们真连犬马都不如。纳贡丘市有利于国家朝廷,我们应勇于任事,绝不推脱!&rdo;
进而耐心地逐条分析与俺答通贡开市之五利:
一、边关多年来饱受战争之苦,通贡开市促使敌对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有利于边镇安定,边民安心农业生产,发展当地经济;
二、每年可为国家省下数十甚至数百万军粮、军饷,利用省下这些钱,明朝可趁此加强战备;
三、俺答臣服,地缘政治上对蒙古其他部落有巨大的牵制作用,东制土蛮,西制吉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四、收降纳叛,板升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十万汉人摇身变成大明子民,成了这块混杂之地一极重要制衡力量,可极大促进边境地区的稳定,进一步缓解边防的压力;
五、利用俺答家庭内部纷争,大明也有了进一步牵制俺答的杀手锏。
王崇古得信后,不禁啧啧赞叹:&ldo;张阁老才是真正懂得国家大计的人呀!&rdo;在张居正策动下,王大人倍加自信地向大家保证:&ldo;当年嘉靖马市只是不得已的举措,现在与蒙古互市,则是双赢的局面,绝不会重蹈嘉靖马市覆辙。&rdo;他奋笔疾书,向朝廷上奏八条封贡互市的具体建议,分别是:一、议封号;二、定贡额;三、议贡期;四、立互市;五、议抚赏;六、议归降;七、审经权;八、戒狡饰。
隆庆皇帝阅过王崇古的奏疏,思虑缜密且切实可行,顿有柳暗花明之感;再看看那些与之争得面红耳赤的保守派大臣的意见,优柔寡断的他顿感头疼,遂召开御前会议,廷议此事。
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比较统一,李春芳、高拱、张居正赞同,新入阁的殷士儋也不反对。
廷议开得很激烈,投票结果很尴尬:
与会代表四十四人,其中,定国公徐文璧、吏部右侍郎张四维、佥都御使李棠等二十二个人赞成封贡互市;
工部尚书朱衡等五人只赞同封贡,不支持互市;
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十七人对二者都不赞成。
赞同和反对、中立的人不多不少,恰恰相等,都是二十二人,双方旗鼓相当。
在困局中,张居正敏锐捕捉到制胜关键,他机智地搬出他最擅长的国朝故事,引用成祖永乐大帝册封贤义、和宁、太平三王的典故,说明封贡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规矩,并依此拟定处理鞑靼问题的基本原则,交由总督王崇古全权执行。就这样,&ldo;俺答封贡&rdo;终于确定下来。
隆庆一朝内阁斗争激烈,可贵的是,诸位元老遇到国家大事却能摒弃前嫌,&ldo;协心一德,襄赞庙谟,折衷群议,授以成算&rdo;。兴奋之余,张居正以最快的速度敦敦告诫王崇古:
一、开市之初,民间不愿和鞑靼交易,最初应由官府布置,使民群知道这是有利的,自然会乐意跟从。
二、鞑靼要求买锅,锅是铁铸的,日后便是武器的来源,轻易卖不得。广锅不能铸造兵器,不妨出卖广锅,但是对方买的时候要拿破旧的铁锅调换。
三、鞑靼使者一概不许入朝,也不许入城,只许在边堡逗留。
四、朝廷和鞑靼休战,沿边将士失去掳掠的机会,不免生怨,应加意防备。
对于封贡互市,张阁老多少也心存芥蒂,但是,只要想想封贡互市带给大明的不仅是稳固的边疆,且能为推行内政改革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很有必要冒这个险。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张居正用人不疑,选择相信王崇古和方逢时,历史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张居正倡导于前,王崇古呼应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