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书童 周楚 > 第三章 首战功成(第1页)

第三章 首战功成(第1页)

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爹,我着人炖了碗参汤,夜深了,您也早点休息吧。”一边说,杨继思便慢吞吞地进来了。

“啊,难得思儿有这片孝心,进来吧。”杨一清脸上的愁云却没消减多少。

一碗参汤,杨一清半喝半不喝,却一直看着桌上的奏折发呆。呷了几口,便再无心情,将汤碗推到一边,颓然向后面的椅子一倚,全然没注意到站在旁边的杨继思。

“爹,今天皇上是不是出言责备于你了?”杨继思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一清被吓了一跳,一半是因为旁边被忽略的继思的声音,一半是因为继思突然做出如此的发问,不偏不倚正好切中了自己的心意。“从哪里道听途说的,这种话怎可轻信?”杨一清故作镇定。

“孩儿不是听人说的,是自己猜的,孩儿私心忖度着,小人张璁,本就言而无信,之前确实也和爹有过冲突,可爹爹受皇上倚重,不受小人之言。况且小小张璁怎值得爹爹为之忧心。”按着诗韵教过的套路,杨继思边说边用余光瞟着杨一清的神色。“爹爹心为社稷,文韬武略,谋改革之大事,划黎民之福祉,想只有这黎民社稷才能引起爹爹这般深思吧…”杨继思还想接着往下说,不料却被杨一清打断了。

“继思,是谁对你说的这些,依爹爹对你的了解,这恐怕不是你个人之思吧?”杨一清虽如此说,语气中却也带着一丝不确定,似乎期待着一个否定的回答。

杨继思脸一红,本就了无心机的他向杨一清吐露道:“孩儿不才,是诗韵教我说的这些。”

“诗韵?”这次换做是杨一清惊奇了。其实他记得这个书童,本是自小买来,想让他陪侍杨继思读书,加上年纪相仿,也好做个玩伴。给他起名“诗韵”,实是对杨继思的期望与寄托,可杨继思却不喜诗文,不通韵律,颇令杨一清失望。还好俩人感情不错,加上上次对杨继思有救命之恩,杨一清对这个书童印象不错,私心里还藏着一份感激。但转念一想,虽说继思常常夸赞诗韵聪明伶俐,自己也能看出这个书童,言行举止之间,颇具慧根,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小小年纪竟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那个诗韵还和你说了其他的吗?”杨一清的好奇心促使他想向杨继思问个究竟,尽管他没想到还会得到更为肯定的回答。

“说了,说了许多。”杨继思瞧着杨一清的脸色好了许多,说话便也大胆起来。“他说让爹爹上份奏章,勿提聂能迁之事,只叙“科道互纠”与“翰林院改革”,并附言改革必行雷厉风行之势,方有明君盛世之效。”

这一番话可把杨一清震得不轻,他没想到自己在这一晚上的苦思冥想之策竟被一个小小书童道破,且奏折之事真可说令自己醍醐灌顶,既向皇帝示弱,又可补前事之失。嘴上却不愿承认:“荒唐,小小书童,还想议论国家大事。”

“爹,诗韵不是小小书童…”杨继思略带嗔怪地看着杨一清:“诗韵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的…朋友…”

“唉…”杨一清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但嘴角却不经意间露出了一丝微笑,“好了,思儿,你先下去吧。”

“嗯…”杨继思轻声应着,端着半碗参汤便小步出去了。尽管他知道刚才自己说那句话会引起杨一清的不悦,但是他还是说了出来,因为在他心中,诗韵确实不是一个书童,而是一个朋友,尤其是在他救了自己的命之后。

灯火通明的深宅大院内,几个人神色不一,正在议论着什么。

只见坐在主座上的人朝服衣冠,约莫五十多岁的样子,略显老态,此人正是内阁大学士张璁:“杨一清竟然公然与我作对,而且是为了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真是气煞我也!”

这时一个较为年轻的官员说道:“杨一清此事却有小题大做之嫌,但他未必想起争端,我们还是避其锋芒为好,毕竟,大礼议中,若非杨阁老鼎力相助,我等怕难胜杨廷和等辈。”说话之人正是礼议干将霍韬。

听到这,张璁怒气冲冲地看着他,大喝道:“礼议之功,乃是我所做《大礼或问》振聋发聩,加上诸公不畏权势,据理力争,方有当日之功,渭先谦逊有礼,不居功自傲,可也别把功劳归到他杨一清身上。”说罢,气呼呼地转过头看向他旁边的少詹事方献夫。

方献夫此时慢悠悠地站起身:“渭先糊涂啊,且不说礼议之功本属我等,就算那杨一清参与其中,他又何曾不藏着私心?乃是他揣摩人君,知道杨廷和等人专权跋扈,必败无疑,为了重回政坛,这才站到我们这边。况且他与那杨廷和的私仇,虽不明说,却也昭然于心啊!”

霍韬听到这,不禁狐疑,他本是正德末年进士,对此却不知情,不仅是他,同是正德末年进士的张璁也不甚了解。

方献夫幽幽絮叨:“我本是弘治年间进士,对此颇有耳闻,杨廷和在正德年间本是东宫旧僚,而杨一清非属此派,乃是因计除刘瑾才得以进京,与张永等内侍接近,俩人无论是施政还是用人,皆有矛盾。阳明先生本为杨一清弟子,但未曾进京,皆拜杨廷和所赐。嘉靖初年,杨廷和当政,杨一清无法重返政坛,恐怕也与杨廷和有莫大的联系吧。”说罢朝霍韬轻蔑地一瞥。

霍韬与方献夫同为“王学门人”,对王阳明之事确实略知一二,不禁低下头去。

“不仅如此,桂萼乃杨一清弟子,他当初做杨一清家乡的父母官,也是杨一清的安排,桂萼与他交情不浅,论及此处,他也要站到我们这边啊。”张璁哈哈大笑起来,似乎为自己不清楚二杨之争找回了面子。

“张大人所言极是。”方献夫连忙接道。

“不管如何,这次是要和杨一清撕破脸了,霍韬,明日你便上奏折,弹劾杨一清,我就不信,数年根基,还扳不倒一个杨一清!”张璁恨恨地说道。

“可是…张大人,我一人之力,怕难以奏效啊!”霍韬有些犹豫。

“我又没说只让你一人上奏,手底下那么多言官,调不动吗?”张璁语气中带着很明显的气愤与嘲弄。

第二天,朝堂之上,激烈异常。先是霍韬有本启奏,打开奏章,尽数杨一清之过。接着,众言官皆称有本有本启奏,结果大同小异,净是斥责杨一清之言。有些言辞更为激进,竟把杨一清斥为“奸人”。询问大臣,许多大臣皆称复议。

嘉靖皇帝朱厚熜脸色有些难看,抬起头看看杨一清,竟是平静如水,好像刚才发生的这些事都与他无关。

“杨大人,你对此有何看法?”朱厚熜面色凝重,想看看杨一清到底想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陛下,臣有本奏。”杨一清终于发了声。

“呈上来。”

朱厚熜打开奏章,静静地读了下去。此刻下面群臣都直直地盯着朱厚熜手里那份奏章,朝堂安静得真可以说连掉根针都能听清。只见朱厚熜先是面色凝重,不一会便平静了许多,到最后竟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这时众人皆感到惊愕,不知奏章里藏了什么玄机,尤其是张璁,恨不得钻到朱厚熜身边,将那奏章看个究竟。

“今日此事就此作罢,不许再提了。另,加封杨一清“太子太保”,今日朝堂…”,朱厚熜顿了一下,“就散了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