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拥有经历过五胡十六国和隋末唐初背景的独孤家族,让宁珊对于本朝不论皇室还是王族的目光短浅和头脑简单都十分难以适应。想当初五胡十六国那些年,起兵造反都是在先博得上位者信任之后突然发难,让上位者一方猝不及防,以兵贵神速来取胜,往往没发兵之前就连自己将来会不会被人推翻都算计好了。
可现在却是都要动手了才开始做计划,几乎是想一步做一步,甚至想都不想先撸袖子干了再说。
风格转换太大,让宁珊的固有思想无用武之地,只好也跟着简单粗暴的来。
皇上问起如何破坏四王八公的势力,宁珊便建议分化利益:&ldo;四王中现在只有南安王和东平王还有兵权,首先得想法子回收。一旦失了兵权,拉拢文臣的北静王便不足为据了。需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并非虚言。&rdo;何况北静王本身就是个墙头糙。这话宁珊没说,一来他没有证据,二来他也不想让北静王顶替了他的位置。
现在的北静王名叫水溶,年方弱冠,跟宁珊岁数相仿,心眼也不少,又有贤名在外,如果他公开投靠了当今,倒是立马能解燃眉之急,可是宁珊的位置就要被占了。虽然他瞧不起当今的愚蠢,可是蠢皇帝有蠢皇帝的好处,若是皇上精明了,臣子们就不好掌权了。
太上皇就是太精明了,以至于早早就把有野心又有能力的儿子恁的死的死,关的关,以至于事到临头无人可用,只能点了个蠢货上台。倒是方便了自己临老还能手握大权,只是一旦太上皇驾崩,这个朝堂可不是现在的皇上能掌控的,除非当今死在太上皇前面,再择一个有头脑的皇孙上位,不然非要天下大乱不可。北静王迟迟不表露自家站位,就是等着这个时刻。祖先从龙而起能得王位,若是他有机会自己为龙,岂不是更能光宗耀祖。
为了这份野心,北静王便是自己没有兵权了,也必须要设法保住东平王和南安王的兵权。这才是他手中无兵却能牢牢占据四王之首的原因,谁不喜欢一个尽心竭力为自己人谋划益处的好同伴?
至于被拉拢了的文臣,也是十分欣赏北静王的谦谦君子之风的,说句大不敬的,一个出手大方又能礼贤下士的上位者和一个小气成性又倨傲冷酷的上位者,傻瓜都知道选前者。北静王的贤名越高,当今就越是不喜欢他,越是要打压他。而再发展下去,太上皇也该起疑心了。
宁珊想的便是提前惹起太上皇的疑心,让他出面去打压下四王,自己亲手毁了自己的势力,因为他有些信不过皇上的头脑,认为他有相当大的可能会压根儿斗不过北静王。若是让北静王的势力继续扩大,大到太上皇和当今都挡不住了,这把龙椅迟早要换人坐。而以北静王的精明和忍耐,自己挡过他的路,是非要被找后账不可的。宁珊可不想让自己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因此,北静王必须要打下去,还得尽快。
皇上自己不会动脑,只得让宁珊把话说清楚。宁珊道:&ldo;只需以御敌不利的罪名换下南安王和东平王的将领之位,换皇上的人上位即可。&rdo;大兴朝一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北接壤糙原,西南则是少数民族部落众多,其中范围最大,地形最复杂的苗疆不但地理位置有天然优势,毒糙毒虫众多,便是其中居住的各族也多善医毒之术,又能驱使毒虫猛兽,防不胜防,若不是人数太少,根本就防御不来,早就打进中原了。
皇上根本没有几个心腹武将,除了后宫将门出身的嫔妃母家不得不跟随他,其他人还是拥护太上皇的。&ldo;要怎么给他们加诸罪名?&rdo;
宁珊真想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岳飞都栽在这上面了,你还弄不下来两个异姓王?
最后到底忍住了,没好气的随口提了个主意:&ldo;让南安王和东平王换防,南安王长期驻守南疆,必然不通水战;而东平王亦然,也是防不住南疆的。正好现在西海沿子一带不太平,又有茜香国女主当政,其国朝廷不满。那女王不是曾派使者来进贡么,便借口替女王平乱打过去,若是赢了,我国可再多一个属国,若是输了,正好夺了南安王的军权。&rdo;
那茜香国女王也是个有心计的,夺了自己弟弟的王位,又私下里勾结了北静王替她说好话,假意称臣,实则图谋染指中原,是北静王的外围助力,只是他所图甚大,便是同伙也不敢相告,故而其他三王并不知道茜香国女王是北静王的同谋,便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去,谁输了都是好事。
皇上对兵事一窍不通,但倒是相信了曾大败北疆的宁珊,便同意了这个主意。
第二日在朝上,皇上抢先开口,不等人再议分封皇子的事情,便提到了茜香国内乱,女王向□□上国求助,他打算派兵去平乱一事。
话说茜香国女王继位的时候,还是太上皇在位给册封的,送来的贡品也是太上皇收了的。如今都过去快三年了,皇上突然提起这事儿,一时间众人都没反应过来。
皇上跟太上皇扯皮久了,也知道该怎么对付他,只说茜香国女王向中原上国称臣,他们不好不施以援手。太上皇倒是没想那么多,觉得有个事儿分散一下注意力,让他好好想想怎么杜绝皇孙们分封领地也甚好,便同意了。
两皇都通过了提案,自然就该择定将领,由钦天监卜算吉日发兵。皇上让众人推举武将,太上皇抢先发言由久驻西海的东平王出战。皇上却反对,称北疆处有探马奏报异族正蠢蠢欲动,想让东平王镇守北疆,让南安王补上西海沿子的空缺。
太上皇虽然奇怪皇上为何没想让现成的镇北侯宁珊再回北疆,但也乐得这个越来越看不清立场的小将拿不到兵权,因此并未多加考虑,便赞成了。北静王虽觉不妙,但他一贯是以云淡风轻的贤王姿态立足朝廷的,不方便就战事发表意见。因此,就这么如宁珊之意的定下来了。
下了朝,宁珊单独留下觐见。太上皇并众朝臣都以为他是想自己请缨再回北疆,心中嗤笑不屑,都觉他已失宠,不足为惧,便没人费心去打探究竟。
却听宁珊建议皇上道;&ldo;西海沿子的兵士不可白折了,不如让南安王将他在南疆养出来的私兵带去海战。如此既不损朝廷兵马,又能趁机削弱南安王势力,便是他能赢了,损失的私兵也得不偿失。&rdo;四王早先都蓄养过私兵,早已不听朝廷使唤,一旦开战,都是个人的势力,为了改朝换代,免不了生灵涂炭,不如索性祸害光了,让他们即使想篡权,也只能靠辅佐傀儡小皇帝,和平宁静的篡权。
皇上对这个建议很满意,许诺若此次能消减四王势力,剪除太上皇的羽翼,一定重赏宁珊。宁珊心道:不敢指望你的重赏,只要别坑他就好了。君臣二人密谋完毕,宁珊故意做出一脸郁郁不得志的萧索形象出了乾清宫,径自家去了。
太上皇听了内监的禀报,在大明宫里嘲笑皇上道:&ldo;无知小儿,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这点子常识都没有,且看他如何应对败阵之军。&rdo;太上皇本人也是个没上过战场的皇帝,加之当年其母受宠,因此登基登的一帆风顺,只注重勋贵重臣,压根儿不将民众兵士的性命放在眼中。这般帝王,如若生在前朝晚期,也是要被推翻的,只是他命好,经过□□、太宗的杀伐整治,朝廷上下逐渐太平,皇朝也稳步走向繁盛,故而他内心轻民众而重勋贵并没有什么人知道,百姓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因此对于皇上心中到底怎么轻视他们并不知情,也不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