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一统寰宇下一句怎么说 > 第79章 克里米亚半岛之争1(第1页)

第79章 克里米亚半岛之争1(第1页)

从癸丑年到甲辰年间这三年,在遥远的欧洲发生了一场赫赫有名的战争。那就是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沙皇帝国的人称之这场战役为东方战争,那为什么会将这场战争打起来呢?请听作者慢慢道来。

这一场战役的爆发实际上就是克里米亚半岛的局势紧张,俄罗斯沙皇帝国本就是一个热爱侵略的国家,所以它想要把小亚细亚的主权全部抢到自己手中,而英法等国拒绝了俄罗斯沙皇帝国的这种侵略想法,亚历山大二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就很是愤怒,决定与欧洲各国宣战,这场战役终究还是爆发了。

这也是个东方问题:“东方问题”(Easternquestion)—词的“东方”是西欧国家意义上的东方,包括近东和中东部分地区,在19世纪可以说专指当时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地。东方问题”最早在维罗纳会议上开始使用,此后成为外交上一个专有名词,“被用来概括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将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种国际问题。马克思形容东方问题是19世纪西方各国在斗争和表面安定之后总会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尽的困难之源”,并把东方问题形象归结为“对土耳其怎么办”。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文明交汇地带的奥斯曼帝国尽管在欧洲拥有大片领土,欧洲列强却从未将奥斯曼帝国看作一个欧洲国家,更不用说平等对待。马里奥特认为东方问题本质是西方与东方在宗教、文化、习俗、观念、偏见等在东南欧的冲突,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只是在近代的表现形式更特殊。

这里我们就得要认识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在14世纪的小亚细亚,奥斯曼帝国还是15至19世纪数百年间够冲击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庞大的帝国在最盛时期占有中东、北非、南欧及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奥斯曼帝国扩张之时占有了多宗教、多民族和不同政治结构的领地,它的快速扩张同时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了隐患,而且有些占领纯粹是战争上的占领。由于奥斯曼帝国缺乏技术、经济及法律、制度方面的同化力,并不能将如许多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融合成一个政治实体,因此整个国家很大程度是碎片化的。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奥斯曼最大敌人已逐渐变为俄罗斯帝国。18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使得帝国对内已缺乏足够力量维持有效控制,对外已无力抵御法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的威胁和挑战。帝国漫长的瓦解过程便如同扩张一样持续对欧洲各国产生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不仅要面对地缘上近邻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距离遥远的帝国如英国、法国海上的威胁。东方问题表面上是由于俄罗斯的持续扩张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所引起,其实质是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各存觊觎之心,各国担心利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奥斯曼帝国毕竟不是被瓜分的波兰,领土面积更为庞大、人口更多、民族宗教成分更复杂,英、法、俄、奥等国即使对奥斯曼帝国达成瓜分协定,日后也不能保证不会因为分赃不均、内部纷争再度引起战争。

在此之前,欧洲各国其实在嘉庆十四年(1814)9月18日到嘉庆十五年(1815)6月9日召开了一场会议叫做—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上各大国为防止法国重新崛起费尽心机,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神圣同盟最主要的目标便是针对法国。1815年底,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还特别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次对欧洲构成威胁。事实上欧洲协调体系是几个大国之间的游戏,只是通过大国之间的协调行动来处理国际事务,制定规则,维护均势与和平,其余国家比18世纪同样的国际协作中享有的权利更小,二等、三等国家甚至不被这个体系视为平等伙伴。即使是欧洲协调下起作用的几个国家之间也并不平等,法国最初由于战败并不能以大国姿态同等对话,1818年亚琛会议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国的行列。欧洲协调取决于少数大国的态度,而英国对这个协调体系并不那么热衷,英国希望不用过多介入欧洲事务也能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也是近代以来英国一贯的外交传统。英国一如既往地希望保持欧洲均势,即使在1815年,英国也担心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影响欧洲大陆的均势,担心神圣同盟之间相互勾结。对19世纪的政治家而言,势力均衡意味着国家或者一些国家组织之间的力量保持平衡或者成一定比例。势力均衡通常更多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现实。因为每个国家的相对实力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经常处于调整之中,英国则在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强国可以参与构建均势,而各大国也总是希望“利用均势,或建立把自己的优势强加人的均势”。近代英国实行的是独特、有利自己利益的均势解释方法,即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防止欧陆出现一个独占的霸主,但英国却要保持海上的绝对霸主优势,绝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西方学者安德鲁·罗思坦形象的把19世纪英国外交基础描述为“(用帕麦斯顿1831年对威廉四世的话说)保持英国作为欧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后是全世界的仲裁者,这些由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夺取了法国斗争的果实。法国国内的波拿巴主义者声称要改变1815年协定重绘欧洲版图,一度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警惕,当法国试图威胁到比利时的中立地位时,俄罗斯主动向英国提出可以派遣军队来提防法国。不过事后证明虚惊一场,英法关系也并未因此恶化,沙皇期待的英俄同盟也成为泡影。路易·波拿巴随后挑起的圣地之争最终在大国间形成了轩然大波,日后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还有就是一个西方很是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圣地给谁,这个圣地实际上指的是耶稣坟墓的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1535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破天荒的与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罗斯的压力,直到庚戌年,在庚戌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壬子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应迟钝的俄罗斯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罗斯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规定东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并且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其实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他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拿破仑三世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罗斯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赶走法国之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

那么,直接原因在于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罗斯一战,俄罗斯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如何法国都是赢家,因为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而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土耳其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罗斯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此时的俄罗斯浑然不知即将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罗斯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而且,英法两个老牌工业强国,绝对不允许新生的俄罗斯帝国把他们的位置占去,也不允许俄罗斯沙皇帝国过度的扩张。

癸丑年二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罗斯全权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内部派系反叛,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且这次还有法国的支持。结果这个奥斯曼苏丹看热闹不嫌事大,在癸丑年,奥斯曼于癸丑年五月拒绝了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癸丑年七月三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特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补给是双方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尽管俄罗斯已经有多次对土战争的经验,但补给仍然是限制俄军行动的主要问题。对土耳其而言,虽然君士坦丁堡距离战场较近,但巴尔干山脉和当地居民的叛乱使得运输也十分困难。多瑙河航运发达,利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11月27日,一只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罗斯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但杳无音信。这些俄罗斯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罗斯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11月30日早晨,俄罗斯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令开炮,几分钟后俄罗斯战列舰开炮。当早晨结束时,俄罗斯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罗斯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这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蒸汽动力战舰被英法广泛使用,技术兵器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而战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消息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锡诺普海战被更是渲染为锡诺普屠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但是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罗斯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那么俄罗斯的胜利就意味着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

英法两国的参战极大加剧了战争的升温。甲寅年一月四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这只舰队规模十分可观。英国舰队拥有11艘主要战舰,而法国舰队拥有14艘,并且装备了更多的舷炮,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共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一天之后,土军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这是俄军的一翼。2月6日,俄罗斯宣布与英法断交,作为英法联合舰队驶进黑海的回应。10日,英国和平代表团到达俄国作最后的外交努力并面见了沙皇。双方分歧很大,沙皇担心与英法开战,但也不愿意就此退让,尼古拉一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欧洲大战。然而神圣同盟早已貌合神离。普鲁士对癸丑年俄罗斯在普奥争端中袒护奥地利早有怨言,此时更不会为巴尔干这个与自己毫无利益瓜葛的问题为俄罗斯火中取栗。而奥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测了,尼古拉一世万万没有想到几个月之后奥地利的背叛。21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与英国和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俄罗斯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战斗在几个战区同时展开。2月23日,第一批英国陆军上船前往土耳其。2月27日,英法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罗斯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在四月五日,战争进行了扩大化。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法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6星期内拿下俄罗斯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个目标很有限,目的是消灭俄罗斯的黑海舰队,结束俄罗斯在黑海的优势。这符合英国的愿望,对法国而言,开战本身就达到了目的。随着更多的部队到达,联军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发。当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联军士兵当中非常普遍。当地的卫生条件非常糟糕,英国的后勤也同样糟糕。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军的后勤训练被荒废了。大多数军官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哪怕是低强度殖民地冲突。法军情况要好的多。拿破仑被打败了,但法国并没有失败。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验,后勤系统也很有效。在武器装备方面,在当时的欧洲亚洲没几个国家可以比得上英法两个国家。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而线膛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码。法军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率先装备了米尼步枪,这使得它在同时期列强陆军中拥有巨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新步枪带来新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散兵线队形可以进一步拉大,避免被对手火力密集杀伤。而对手的密集队形将在更远的距离上遭到精确火力射击。此外炮兵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野战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数有1500码有的轻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码,相对于步枪射程优势变小。炮兵的作用变的类似后来的机枪,作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尽管高层反映迟钝和对线膛步枪的不信任,英军还是在辛亥年装备了米尼步枪,这构成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陆军的主战单兵武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军陆军的参战部队包括4个步兵师,1个轻装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整个师在6000人左右。法国陆军的参战部队是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编制情况和英军差不多。根据当时的炮兵技术水平,法军的做法更适应实战需要。骑兵在法军中的地位比起拿破仑时代大大下降,新式米尼步枪使得骑兵突击力下降,因此法军很少使用大骑兵军团。英军指挥官是拉格伦男爵,一个平易近人的贵族。法军司令是阿尔芒·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元帅,法国在攻占巴士底狱后的造就的新一代法国军人。

4月20日,俄罗斯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普奥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中立的理由显而易见,但沙皇看不到这一点。神圣同盟在最关键的时候失灵,使他感到沮丧和愤怒。仿佛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英法舰队在4月22日炮击塞瓦斯托波尔,表明英法准备实实在在跟俄国打一场战争。

6月3日,奥地利完成部署,在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边境陈兵8万,并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两公国撤军。6月14日,奥地利又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奥地利占领两公国直到战争结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