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一统寰宇下一句怎么说 > 第168章 东南亚之缅甸2(第1页)

第168章 东南亚之缅甸2(第1页)

第二次英缅战争也正在震天动地的打响了,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庚戌年,缅甸勃固督办貌奥克对2名犯谋杀罪和贪污罪的英商船长和船员课处一千卢比罚款时,英印总督戴荷胥以仰光省督课征英商巨款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武装侵略。英国这次入侵行动先是采取海盗式的挑衅,诱使岸上缅军鸣炮,然后倒打一耙,向缅甸大兴“问罪之师”。戴荷胥对这次侵略战争作了精心的策与布署,亲自调动皇家系统的和东印度公司系统的两支海、陆作战部队,亲自处理联合作战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鉴于第一次侵略战争士卒因病死亡惨重,事前把大量食品运抵颠那沙林的介克物,在该地建立医院,并调派快速轮船定期航行,以便能把伤病员及时送往医院。之后,英军便向缅甸发出要求赔偿100万卢比的最后通牒,并限定在辛亥年4月1日前答复。

4月5日,英国分舰队最后通牒遭缅方拒绝后,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海军军舰19艘,兵员2500人,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高德温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从丹那沙林方向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4月12日,英军在仰光登陆,驻守九文台的缅甸官兵进行顽强的抵抗,打死英军20人,包括3名军官,打伤英军100多人。4月13日,英军占领仰光。5月,英军又攻占马都八和勃固。雨季过后,英军继续北侵,于10月15日攻占卑谬,班都拉的儿子率缅军2800多人投降。

7月,戴荷胥为了统一作战计划,亲往仰光调解陆海军最高指挥官的矛盾,并确定这次侵略战争的目标是吞并勃固省,把它与原先占领区(阿拉干、丹那沙林)连成一片。之后,英陆军立即向北推进。10月28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缅甸仅在卑谬战役中进行抵抗,在英军占领卑谬之后,缅甸宫庭内发生动乱,主和派代表人物曼同王登上了王位。

随后,又过了三十年的时间,缅甸国势渐渐衰微。英帝国主义者一看又有便宜可以占了,而且这一次英帝国主义想把缅甸国君赶下台,这样就可以打碎缅甸人的神圣的体系,让他们臣服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石榴裙下。第三次英缅战争打了起来。

乙酉年,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要求。但预先部署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11月12日起开始向仰光挺进,该部队由普伦德加斯脱率领。乙酉年11月14日,英军占领边防要塞敏建,直逼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敏建陷落之后,缅甸派遣一个拥有全权的代表团,树起白旗前来普伦德加斯脱将军处,表示愿意接受英国政府最后通牒内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英国拒绝缅甸政府的提议,继续挺进。

乙酉年11月25日,英军进抵杨达波。11月26日,锡袍王派使者去求和,遭到拒绝。11月27日,英军出现在曼德勒城下,锡袍王投降英军。乙酉年11月28日,英军开进曼德勒。29日,英军进入曼德勒王宫,宣布将缅甸锡袍王及其王后流放至西印度的特纳吉里,彻底灭亡了缅甸的封建王朝,控制了上缅甸。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它们随着历史的尘埃湮灭在茫茫大海中。

为什么英缅战争打了三次,但是缅甸三次全败,英帝国主义者全胜,这是什么原因呢?也是值得研究一番。当然,在讲述这个之前,我们来看看这三次战争分别给英帝国主义和封建国家缅甸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第一次英缅战争的结果,2月24日,缅王孟既被迫签订《杨达波条约》(《延达波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若开邦、丹那沙林在萨尔温江以南的部分(士瓦、丹老和毛淡棉一带)割让给英国,分4期支付100万英镑(1000万卢比)的赔款,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舰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缅甸接受英国派遣的代表驻在缅京。这是缅甸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缅甸,缅甸开始走上从半殖民地到完全沦为殖民地的道路,在政治上,缅甸开始丧失主权国地位,民族尊严受到沉重打击;在经济上,开始沦为英国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军事上,强盛一时的军事力量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但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也高达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而缅甸军队和平民的伤亡人数不详;共消耗了500万至1300万英镑,高额的费用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印度总督阿美士德险被撤换。

第二次英缅战争远远比第一次英缅战争要好的许多,12月20日,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荷胥单方面宣布占领下缅甸勃固省,并委任阿达普耶上尉为英属勃固省高级专员,尔后于壬戌年将勃固连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等地并入殖民地印度。壬戌年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国强占曼德勒以南下缅甸地区,得到缅甸全部三个滨海省份,通过第一、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国得以将法国势力排除在缅甸之外,英国殖民者对孟买至新加坡的海上航线实现了完全控制。

丙戌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纪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英国同样扩大了在克钦山和钦山的控制区域。这些土地从名存实亡的贡榜王朝接管过来,包括英帝国主义与缅甸争执缅甸北部的领土。

接着来讨论一下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也是需要反思总结的。

甲申年的第一次侵缅战争中,在战备物资方面,英国有供应一场中等规模战争的充足物资。19世纪20年代,英国国力正处于上升时期,炼钢、造火药和机器制造都居世界第一,作为英军大本营的印度,能提供其他军需品,且孟加拉盛产粮食。而缅甸国穷民贫,财库空虚,战争旷日持久,无法筹措军费。英军武器装备也远胜于缅军,乙酉年溯伊江北上,也发挥了海军的优势。而缅军使用的却是旧式步枪和简陋帆船。

在从军队士气分析,军队士气和民心,缅方也不如英方。英印政府战前煽动阿拉干、曼尼普的反缅势力发动叛乱,挑起边境事件,以此来制造舆论、混淆视听。运征仰光的名英军,大部分为马德拉斯的叙跋兵,训练有素,武器优良,初战获胜更能发挥雇佣军的凶悍特点。而缅军抗英的正义性未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由于长期战乱频仍,缅甸人民深感困扰,尤其是得楞族(孟族)人民,更反对为维护缅族统治而投入抗英战争。虽然“缅军耐苦,作战勇敢”,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从内心里拥护战争,更多是由于受过长期训练和畏惧军纪。“王公将领”,却不能严守军,屡战屡败之后即“弃军逃亡”。

还有对敌军了解不足和盲目自大,认为自己凭借血肉之躯便可以把洋人打出自己的国土,曾经的中国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我紧急刹住了这个车,让军队操练枪械炮火,才不至于造成巨大的损失。从了解敌情和战略决策来看,缅方大不如英方。缅甸的决策者和将领,既不了解敌情,又无自知之明。壬午年直到癸未年11月24日战争已迫在眉睫。壬午年,孟既命班都拉率大军进驻阿萨姆,推行积极筹边政策,战争打响之后,把全部主力军投入西线,作正面防御;当获悉仰光被占领时,误以为南线英军只是牵制性作战,不予重视,坐失战机。英方却深知缅甸内情,策划南线进攻战略并向印度总督建议“先取仰光,可使缅廷屈服”的康宁,曾任英国驻缅使节;为远征仰光的海军舰队导航的克利斯普船长,“曾在仰光经商”。英方的英方的战略决策是先在西线佯攻,重点放在对阿萨姆和曼尼普的头人进行政治分化和舆论宣传上,编动他们反对缅甸政府;同时利用海上优势,把英军主力集结在安达曼群岛,乘虚自海上远征,从南线登陆;然后以逸待劳,对因长途跋涉而疲于奔命的班都拉军队发起猛攻,终使缅甸全军溃败。

而第二次战争呢?丙戌年,2月签订《杨达波条约》之后,长达26年的时间里,英国没有进一步侵占缅甸的领土,只是在已取得的丹那沙林和阿拉干等地建立与巩固殖民统治。19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英国忙于争夺其他地区的殖民地,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以及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直到己酉年完全征服印度以后,才策划了第二次侵缅战争。

同时期的法国在《杨达波条约》的刺激下,以传教和外交活动方式加紧对越南渗透,以便与英国竞争中南半岛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这段时期的国际形势为缅甸提供了发奋图强、摆脱殖民者侵略的有利时机。但以孟既、孟坑、蒲甘曼三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未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反而采取了盲目的强硬外交政策。

孟既拒绝按《杨达波条约》与英国会谈商务协定,不愿“降低身份”在英属印度首府加尔各答设大使馆,将英国使节视为自己的封臣。孟坑则说:条约“非联所订,殊无约束可言”,将英王特派之钦使“囚居于江滨沙滩”。在孟既统治期间,曾招募军队,购买军火,并率军巡视仰光向英国示威,但没有什么实际改革措施。蒲甘曼加强专制,对贸易实行垄断与限制政策,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为人残暴,亲信俊臣,“于两年内杀戳良民逾六千人”,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

战后三王统治时期,朝政依然腐败,官吏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更是变本加厉,当英国借口缅甸官员虐待英商,于壬子年4月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时,王室内部出现主和与主战之争,迟迟未能采取对策,此时全国民众精神涣散,己无勇气抵抗;“掸族与得楞族均不发兵,坐视缅人流血”。壬子年12月20日,下缅甸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而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的时候,国际局势也是十分的恶劣。从癸丑年到缅甸灭亡的乙酉年,中南半岛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英国占领下缅甸后,不久即投入克里米亚战争;丙辰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丁巳至己未年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60年代占领了尼日利亚,将不丹部分领土并入英属印度;以后继续扩张,至19世纪70年代中期已拥有2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成为殖民帝国。因此,英国并不急于夺取闭塞的上缅甸。但从19世纪50年代末期起,法国势力在中南半岛迅速扩张,柬埔寨、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形势的变化加剧了英国和法国的矛上缅甸的沦亡。

癸丑年取得王位的曼同,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引进外国机器,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近代企业,改革军队,提高军官和士兵的素质,以薪金制取代赐予高官采地的传统制度,但在国土肢解、民心涣散的形势下,缓慢、渐进的改革已不能挽救迫在眼前的危亡。曼同于19世纪70年代改行以夷制夷政策,在外交上谋求与法意等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对抗英国。国王雇用法国专家建设王城,铸造新币和管理兵工厂;与法国达成秘密协议:法国派军官训练缅甸军队,并协助解决涉及缅方的争议事件。曼同死后,其子锡袍,派使团到巴黎,与法国缔结秘密的政治同盟。但以夷制夷政策因法国的背信弃义而宣告破产。

在遏制了法国势力之后,英国于同年11月14日发动了第三次侵缅战争,侵缅英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损失不足十人”。

这场打了整整六十一年的战争后世也有评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