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译文;与其他部落的纠纷中调解不成功,赶紧跑回部落躲藏起来,有那么多部落民众的支持,他们最终拿你也没有办法;诉讼中不赢,归来后隐藏起来,给以城镇里三百户人口的税收,避免灾难。爻辞的“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是说弱小受压抑的一方,在争讼的过程中,自当不克讼,即不能赢得对方,其最好的办法还是逋逃为好;此时若能逋逃到有三百户人家的小邑国中,还可以避免灾祸。
讼卦第二爻爻辞释义
克:胜也。“克讼”类似于胜诉的意思。逋:逃。眚:自身原因造成的祸
邑:是大夫的封地。三百邑是下大夫的领地。
本爻的意思是:争讼没有成功,回来躲避,其采邑的三百户人口没有灾害。
从卦象上看,九二属于阳爻居于阴位,虽然失位,但是得中。在本卦之中,
只有九二与九五为阳爻,九五以阳爻居阳位,是尊位、大人位,居君位而中正,九二却居于下卦的第二爻,身份地位明显低于九五。九二与九五是敌应关系,两方因某事发生了争讼。九二当然不是九五的敌手,但是其自恃己见,以为不管对方势力多大,官位多高,只要自己有理,就可以争讼一番。但要知道,下不能犯上,地不能逼天。九五为尊,九二与九五“叫板”,属于以下犯上,在当时的集权制的社会中,这是自取祸患,明显地打不赢这场官司的。
根据卦像来看,下卦为坎,坎代表着危险,而九二正处于坎卦正中,处于危险之中,所以官司对其不利。好在九二认清了形势,没有一直敌对下去,而是选择了躲避,逃回了家乡,这样勉强没事,并且邑人也没有受到牵连。
占得本爻的人,若是正在争讼之中,要看清形势,若是形势对自己不利,对方占有明显的优势,就要先采取躲避的办法以免灾祸。可以找一处休闲地方散散心,暂避几日,是非便会不争自散。所以此爻主要告知人们的就是:适时地躲避。
九二打官司输了,为了逃避惩罚,回来后便躲了起来。由于他管理的三百户人家不会受到案件的牵连,所以他能够在这里躲过灾难。九二为什么会官司败诉呢?象辞中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原来九二是在与九五打官司,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如果九二不是居于中位,管理着三百户人家,那麻烦肯定是大了。
讼卦爻辞要与需卦爻辞一起看,是个故事。
需是在社会上不断延伸自己领域的探索与拓展,讼是在延伸过程中发生的对应纠纷及其处理方法。
讼九二:是自己探索过程中难免侵犯他人的利益,而且自己还不占理此时自己实力与资金都不强大,对抗则受伤害,赔偿则无能力,因此就跑,往哪里跑啊,往自己可依靠的群体(村邑、学校、单位甚至是妇联、街道等各种可以保护自己的组织),哪里人多势重,自己躲藏进去别人也不好查也没办法。
讼的二爻到三爻,都是发展中的低级阶段,易经教你能赖账就赖账,待到发展到四爻的时候,已经有实力与声望,就不能再赖账了,该赔就得赔。
看易经千万莫要有什么道德仁义等善恶的世俗观念,一切皆从于自然,也就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
讼卦在这方面体现的很透彻。
九二爻是讼卦之否卦。否就是否闭。讼之否是说在争讼中被否闭,就是被大人否决了,所以繇辞说:“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不能胜讼,回来逃掉,他的食邑三百户人家,无问题。
坤位在北为负为败,故为不克讼。坤为至为归,乾为阳而外引为大为往为亡,故为归而逋。《说文》:“逋,亡也。”坤为邑为户,乾为人,艮纳甲数为三,巽为白,白通百,故为其邑人三百户。坤为无,坎为眚,故为无眚。
上互卦为巽卦,下互卦为艮卦,重卦为渐卦。是说逃跑后以期自然息讼。九二繇本来为阳爻为刚中而不正,变为阴爻则为柔中而正,是指归而逋是守静退让的正确决策。
不能胜讼,自己的正确主张被压制、否决,没办法,只有逃避。这样并不会连累食邑的众人,不会有灾眚。自己的正确主张被否决,遇到冤狱也实属无奈,只好逃避,防止正面冲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无谓的牺牲。
这里说的就是古代两国谈判的意思;在特定的谈判场合,有一种用语言来激发对方感情的谈判技巧和方法,就是激将法,是谈判的一方为了说服另一方同其合作或者达成协议,而对方态度冷淡,表现消极时常用的一种谈判方法。
三国时期,为了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说服周瑜与曹操决死一战,诸葛亮只身来到吴国同周瑜进行谈判。晚间时,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出中门迎接诸葛亮的到来。两人相互行完礼,分宾主落座。鲁肃先问周瑜:“现在曹操带领大批人马南下攻击我们,投降还是决战,主公决定不了,全凭都督一人决策。都督有何打算?”周瑜说:“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出兵,不可抗拒,而且他的势力庞大,不可轻敌。如果和曹操决战,必定不是对手。如果投降。则可以得到安宁。我已经下定决心了,明天见了主公。我会将想法回禀,然后派使臣投降。”由于诸葛亮的到来,周瑜故意说向曹操投降的反语,一来可以探讨诸葛亮的虚实,二来也想使孔明主动求助于自己,以便在谈判中居于主动地位。
周瑜说完之后,鲁肃急忙反驳周瑜不该投降,诸葛亮在一旁冷笑不已,周瑜问:“先生为何冷笑?”诸葛亮说:“我不是笑别人,而是笑子敬不识时务。”接着孔明针对周瑜的降曹反语,将计就计,智激周瑜。孔明继续说:“曹操非常善于用兵,天下没有人敢同他抗衡。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和刘表敢和他对抗,现在这些人都被曹操灭掉了。天底下再也没有人敢和他对抗了。如今只有我家主公刘备不识时务,勉强与曹操相争,现在孤身一人在江夏,不知道什么时候遭到灭亡的灾难。都督决定投降曹操,至少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可以继续得到荣华富贵,只是吴国首都从此属于别人,这是天命使然,没有什么可惜的!”孔明的这番话,明枪暗箭,直刺周瑜,第一,周瑜年轻气盛,仗英雄之义,而孔明竟然说他不善用兵,懦弱无能,不敢抵抗曹兵;第二,诸葛亮指出周瑜决计降曹目的是想保全妻子儿女,换来荣华富贵,一心为着自己,全然不顾全大局。
然后诸葛亮又说:“我看不如派个使臣,将两个人送到江上曹操的大营,曹操得到这两个人,就可以带着他的大军回北方去了,东吴再也不必遭受灭顶之灾了。”究竟是哪两个人可以抵得上好酒好肉、几十万兵将和吴国的印墨呢?诸葛亮偏偏不说明是谁,等着周瑜来问自己。果然,周瑜按捺不住好奇心,问诸葛亮:“请问先生,到底是何二人,能有如此能耐?”诸葛亮说:“江东去了这两个人,就像大树丢掉一片树叶、粮仓里丢了一颗谷粒,不会有什么损失。而曹操得到这两个人,则必然大喜而去。”他们不说明究竟是哪两个人,只将两个人看得对江东无关紧要,此举正是为了让周瑜再次问自己,为激励周瑜造声势。
周瑜果然又问:“这两个人究竟是谁?烦请先生之言相告。”周瑜连连发问,将诱使诸葛亮前来求助自己的打算搁置一旁,渐渐地陷入被动地位。孔明回答说:“我在隆中时,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造了一座台子,名叫铜雀台,非常壮观华丽,广选天下美女到铜雀台中。曹操本是好事之徒,当年他曾经强掠张绣的婶娘。早就听说江东乔玄有两个女儿,姐姐名叫大乔,妹妹名叫小乔,这二人均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过誓言,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平定四海君临天下,二是得到二乔,请到铜雀台,好在晚年享乐,虽死无憾。曹操南下江南,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二乔。江东现在如果将二乔送给曹操,不就可以避免被曹操百万大军击溃的命运吗?
周瑜大怒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之妻,小乔叶已下嫁了公瑾,曹贼欺我太甚!我东吴必将与老贼势不两立!”之至此,诸葛亮的激将法已经取得了成功。经过双方进一步谈判,达成了共同抵抗曹操的协议,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得到了惯窃实施。
心平气和,力戒过激。
与人相处和为贵。说话应有分寸,不说大话,不谈论他人的私事,不说有碍他人自尊和人格的话。与人交往诚信为本,以赢得他人的信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特别是遇到有人故意激你的时候,一定冷处理,千万不可有过激的言行。否则,正好步入他人预设好的圈套。
触詟说服赵太后
为了达到改变对方观点和立场的目的,谈判者不惜采用威胁、让步、干扰等软硬兼施的方法进行谈判。除了这些,运用劝导法也是一种不错的谈判技巧,这种方法是谈判依靠翔实的资料,向对手摆事实讲道理,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劝说并引导谈判对手改变原有的观点和立场,以达到已方或者双方都受益的目的。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刚统治赵国不久,就遭到了秦国的猛烈进攻。被迫无奈,赵国只有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尽管答应出兵相救,但是要求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所以严词拒绝,并且发出命令,不准任何人再去劝谏。一天,左师触詟求见太后,太后知道他又是来劝说她用长安君做人质的,所以非常不高兴。触詟步履艰难地进入宫内,走到太后跟前,对太后说:“老臣的脚有些毛病,行动不便,因此好久没能够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适,今天特地来看望。怎么样?您的饭量还行吧?”太后回答说:“我每天只能吃粥过活。”触詟又说:“我进来食欲也不太好,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也渐好。”听到触詟闭口不提人质的事情,赵太后的怒气和戒备心也就渐渐地消失了,两位老人便亲切地攀谈起来。
聊了一会儿,触詟又对太后说:“我有个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里当一名卫士。”太后赶紧问道:“他几岁了”。触詟回答说:“今年15岁。年纪虽然不大,可我想趁我还活着时托付给您。”太后听到触詟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对触詟说:“真想不到,您们男人也爱怜小儿子呀!”触詟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要更胜一筹呢!”太后不服气地说:“不会吧,还是女人更爱孩子”。
君臣二人谈到这里,触詟见时机已到,于是将话题慢慢地转到劝太后以小儿子做人质,以挽救赵国的命运这个主要话题上去。他对太后说:“老臣以为您爱小儿子爱得还不够啊,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太后并没有同意左师的看法。左师又继续解释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嫁到燕国去的时候,虽然她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您抱着她痛苦,但是又祷祝她不要返回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当国王。您为她想得这么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啊。”然后触詟又接着往下说:“您如今尽管赐给长安君好多土地、珠宝,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又将依靠谁呢?所以说,您对长安君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啊。”
左师触詟的一席话,至情至理,说得太后心服口服。太后心想,我现在可以给小儿子很多的土地和财富,但是这些并不是他自己挣来的、等我以后不在了,他对赵国没有任何功劳,那时可就真的会有麻烦了。想到这里,赵太后立即吩咐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到齐国作人质,催促齐国马上出兵帮助赵国解围。齐国国王看到长安君果然作为人质来到自己这里,于是马上派兵援赵,两国共同联手击退了秦国的兵马,赵国的危难终于得以解救。
赵太后之所以被触詟说服,舍得送自己的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从而为赵国解了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触詟从太后的利益出发,从太后爱儿子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太后放弃眼前的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和赵国的根本利益,引导太后主动让长安君为赵国立功,而后自立于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