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皇太后崩。
圣母皇太后终于不是西太后了,她成了唯一的皇太后,再没有谁压在她头上了,她面上悲伤,心情极好。
宣王一身重孝,浑身疲惫,满脸憔悴,说:“母后,我觉得慈安宫挺好的,你觉得呢?”
太后一身素色凤袍,头上也是十分简单的一朵小小地白色宫花,然后是白玉簪白金钿,手腕上也是颜色十分素净的玉镯子,淡淡地说:“我在这儿住了十多年了,也的确不想搬动,但是,我还没住过慈宁宫呢。”
“母后,把你宫中的太妃全部扔到慈宁宫去,你独居慈安宫,怎么样?”
“这是你皇兄的意思?”
宣王一脸嫌弃,说:“他是什么意思管我什么事?我只是不喜欢东——咳,我只是不喜欢先母后住过的宫殿,这慈安宫我习惯了,觉得温暖,特别喜欢。”
“你是亲王,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小心被人抓住把柄,坏了名声。我住慈安宫挺好的,还能得了好名声。”
太后心里舒服了。宣王到底是她养大的,是向着她的,至于死去的人,只知道念经求来生,她的宝贝儿子怎么可能会待见那样冷漠无情的人?就是皇帝那个狼心狗肺的,根本靠不住!
宣王一脸不满地说:“要不是为了名声,我能这么苦着自己吃素的?唉,韩妃可真是好运气,居然在这时候暴出了身孕,也不必守灵了,只每天养身体。”名声,呵,他连谋反的罪名都有过,这种道德上的束缚,力度对他来说,大概等同于无。
太后听了,舒心地笑了笑,又一脸不赞同地道:“一个妃子,你又看在眼里了?”
“这事是个人都知道,母后,你这是不讲理,欺负人。”
“行了,行了,别再这撒娇了,都多大的人了。”太后是这样说的,眼里却是笑着的,“以后,多送你的孩子进宫来陪我。”
“要是贵妃有个孩子多好啊。”
太后听了眉毛一竖,就要发火,宣王见了,忙说:“母后,我不是乱说的啊,贵妃一心向着我,她要是生了儿子,可不是言传身教,使她儿子偏向我?那她的儿子上位,可比大侄子上位对宣王府好。”
————
先太后下葬,坤宁宫恢复日常请安。
但是,太后也有话说,她直接让皇后每天都带着六品以上宫妃给自己请安。
皇后对太后自然是讨好的,于是,她不得不体会到昔日诸妃辛苦爬起来梳洗,然后在坤宁宫等候她的那种滋味。皇后要每天爬起来,先去慈安宫,众妃也给她面子,都是在慈安宫外等着她,如此一来,慈安宫的人自然清楚皇后到的时辰。
皇后没办法,只能提前起床时辰,每次都跟慈安宫的宫侍起的差不多,然后恭敬地在慈安宫偏殿等着太后梳洗完毕,终于得了太后一句:“皇后是个好的。”
皇后为了这个“好”,也得坚持早起不是?
她拥有的已经不多了,不然,也不必这样放下身段讨好太后。
明玉可不想早起坐在东偏殿听后妃们你一刀我一剑地聊天,依旧是老时辰,踩着时辰进慈安宫。
皇后羡慕明玉吗?不羡慕,她只觉得贵妃挺蠢的,不过是每天早起一个时辰半个时辰的,贵妃居然不乐意,这不是得罪太后吗?也就是皇上护着,太后也没骂也没打,就是罚贵妃为先太后抄经,呵,被太后罚的贵妃,这个傻子!
————
众妃给太后请安之后,还要郑重其事地去坤宁宫,再向皇后请安,有宫中事务也要处理一下。
不过,明玉觉得,皇后手里的凤印虽然还在,但是,太后已经强势插手宫务了。不少对皇后不那么顺从的妃子,已经开始在太后跟前搬弄是非了,而太后也十分喜欢那些请她作主的宫妃,事情的处理便不在皇后预期了。
这天,诸妃告退之后,皇后留下明玉在坤宁宫说话:“一会儿大王妃过来请安,你也见见她。来人,去请大王妃过来。”
坤宁宫女官福了一礼,无声地退下了。
大王妃出身北静王府,如今,北静王府已经名存实亡了,可能再过不久就会成为一座空宅——贾府的老太太在抄家中死去,北静老太妃也吓得卧病在床,皇帝只好为了自己的名声,宽容一二。也就是让北静老太妃死前留在她自己的院子中。
如今的北静王府只留着老太妃所在的那个院子没有封,水溶已经成了庶民,府里就他们祖孙两个,其他的就是锦衣卫了。
明玉站起身,冷冷地说:“我与大王妃并不熟悉,没什么可说的,就不打扰你们婆媳间说话了。”
“哎呀,别这么说啊,大王妃今天过来带着宝钗和探春呢,她俩也曾服侍过你,你也见见,叙叙旧。”皇后有些不高兴。这赵贵妃真够冷心冷肺的,昔日的旧人也不顾及一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