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更是诗歌发展的盛花期。
佛道文化与诗歌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特别是融合了佛道文化核心精神的禅文化,更是将禅心诗意融为一体,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文学与禅学,诗歌与道歌,如同大河交汇,奔涌向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留下了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却青春不改,芳华依然。。。。。。
今天选取的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即是这条交汇奔涌的大河中一朵非常精彩的浪花。
诗的特点在于将难以言表的意蕴融入鲜活的生活场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意蕴。
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赏析视角,由此所体会到的意蕴也各不相同。
有的时候,内心所感也许与诗的作者差异甚大,但对于赏析的主体来说,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感才最有意义。
所以除了原作者之外,每个人都是诗的再次创作者,以诗句为缘,在自己的心中重新创造出了全新的诗意和境界。而这,正是诗的魅力之一!
对于学习过道家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道家文化的色彩非常浓厚。作者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并非没有原由。
作者贾岛为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早年曾经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从作者的名号即可看出,作者深受佛道文化影响,而且亦曾亲自实践过佛道文化。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其禅机意蕴即立刻凸显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松下问童子:这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场景——诗人心中仰慕佛道文化,所以不辞辛苦寻访名山大川,希望能够拜会世外高人,这些高人多是隐修者,或在深山古寺,或在幽林道观,这一次好不容易经过了一番长久的舟车劳顿之后终于访得一处消息,听闻在这山林古道深处,有一隐者,道风高洁,为难得难遇的良师,于是振奋精神,徒步登山,几经曲折,终于遥遥地望见远处松林之中有几间草庐,遂心生欢喜,在距离草庐不远处停了下来,整理一下衣冠,平复一下心情,以诚敬之心而近前问讯。“请问,有人吗?晚辈贾岛冒昧前来拜访,还望前辈慈悲,准予一见。”说罢,长揖一礼,躬身而立,静候回音。正在等候之际,只见有一童子牵着一头小鹿出现在了松林边。想来是高人的弟子了。于是趋步向前问讯其师。
松下:松下者何?道法宗风,无为自然。能够松静自然,全然放下,则天心来复,道自来归。松树在道家文化中象征意味浓厚。民间春联上经常可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在古意盎然的苍松下,向道童问询仙师音讯,此情此景,皆为松下二字所涵括,且意味无穷。
问:所问者何?表面问其师,实则问其道。寻道、访道、求道、问道,方可闻道、见道、修道、悟道,乃至得道、成道、证道、传道。。。。。。
问道之法,莫如自问。如念佛是谁?自心如钟,不扣不鸣。问,即是叩问。一边叩问,一边聆听,聆听自心深处无声的妙音。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听懂了它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问,原来是多问。然而若无此问,亦无心光焕发之时。所以在尚未见道之时,就一直地叩问下去吧。没有白走的弯路,亦没有白下的功夫。
童子:童子者何?赤子之心,干净质朴,复归此心,道即不远。在叩问中聆听初心,聆听赤子之心,聆听纯净质朴之心,久而久之,必有妙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即是此意。已然深得道之奥妙的老子,须发皆白,精神矍铄,智慧高深,此绝非婴儿之可比。因此赤子之心、本朴之心,并非是“道”,但得道之老子,亦定然有一颗赤子般的本朴之心,若离此心而求道,道则远矣。所以,赤子之心是基础,但不是全部。道非此心,亦不离此心。此是求道问道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要奢谈修道悟道了。所以,此是重要的筑基修行,基础牢固,方能道行致远。
言师采药去:童子抬头见到了诗人,见其问讯师父所在,遂答曰师父采药去了。这一答看似平常,实则深藏意蕴。
童子之相,尚有一意。面对“本无所住”的童子之心,相对显出了诗人的“苍老”之相——为世俗红尘所覆,垂垂老矣。此“苍老”,似与“苍松”相似,其实不似。苍松是苍而不老,诗人之苍老则是老而不苍。所幸尚有问道之心,不老之生机,遂以童子之相而显现,扣之问之,养之育之,或可炼就不死之药。
言:言者何也?诗人有问,童子有答。诗人之问,问道心切。童子之言,直言无伪。然能问者即是能答者,能答者亦是能问者,相虽有异,性无不同。见此性者,无须问,亦无须答。不见此性,问答皆非。
师:师者何也?《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何者为师?道心明,可为师。师者,明道之心也。自心明道,自心为师,自心不明,则须寻访明师,依师所教明心之法,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参拜明师之真意。
采药:采药者何?采是心采,药是心药(心要)。道心不明,即是心之大病。心病须得心药医,善采心药,自医医他,自明明他,自觉觉他,可为师也。
诸多心药之中,唯老子所传之“无为”与释迦所传之“空性”为无上之心药、无上之法药、无上之大药。善采之者,善莫大焉。
上为君药,除君药外,亦需诸多臣药辅之。如道家之丹道、辟谷、站桩、导引、吐纳、静坐等,如佛教之参禅、念佛、诵经、礼拜、忏悔、放生等,总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六度万行,皆不离此法度也。
如何采之?信、受、奉、行。信则至诚无伪,受则全然接纳,奉则恭敬承事,行则精进实践。
有为之药可通过有为法采之,“无为”和“空性”,乃无为法之药,何以采之?
唯有在反观自照中层层看破,层层放下,直到再无可破,再无可放,乃可悟入。悟者,空性无为本心之自明、自觉也。
此事至为精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须借师之如炬道眼而明鉴之,得师印证,方不失准星。